企業間靠“燒錢”贏得一線生機的例子在創業項目中的競爭越來越常見了。但“燒錢”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也不全是益處。燒錢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效率的問題,還有人員急劇增加,組織急劇膨脹,管理跟不上的挑戰。而這些,早晚是要補課的。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曾鳴書院,作者曾鳴。
創業一定要燒錢快發展嗎?
從打車開始,到外賣,到單車,到充電寶等等,這幾年,比誰能燒錢似乎成了創業的一大法寶。燒錢的效果到底如何?摩拜單車的這次交易,給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回答。
摩拜從2015年3月份的天使輪至2018年1月的戰略投資(融資),共計完成12輪融資總金額約150億~170億人民幣。即便這次交易的27億美元全部用于投資方退出,折合人民幣約169.86億元,投資回報率也實在是乏善可陳。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無外乎三種:
其一:產品或者服務的差異化;
其二: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
其三:網絡效應。
三種優勢對應的商業模式是不同的。我們來看看燒錢能產生什么作用。
產品的差異化,核心是創新和研發。特別是在早期,創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非常依賴少數人的洞見。這個階段砸人、砸錢沒有多大的作用。產品成熟后的一個小階段,加大投入對快速擴張有一定的意義,但總體影響不大。
規模經濟是有上限的,超過一定的規模,邊際成本未必下降,甚至會上升。不同行業,最低規模經濟的邊際是不一樣的。
經濟學課最常用的例子就是由于啤酒的運輸成本比較高,啤酒的單廠規模經濟并不大,所以啤酒往往本地生產。摩拜的規模經濟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有沒有競爭壁壘,都是蠻大的問題。
網絡擴張越快,網絡效應增長越大。但是,網絡發展的早期,往往需要相當長的孕育期,因為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網絡成型的關鍵因素,都是在摸索中試探出來的。所以我們常說平臺和生態的網絡都是生長出來。
這個階段其實砸錢也沒有什么用,因為不得要領。所以平臺雖然需要比較大的長期投入,但拼命砸錢很難縮短這個過程。
同時,燒錢發展不僅僅是資金效率的問題,最大的挑戰是人員急劇增加,組織急劇膨脹,管理肯定跟不上,文化也沒有時間培養。早晚是要補課的,這個代價在中長期是很大的。
當然,以上的討論并沒有考慮到競爭關系。當一個商業模式比較簡單、復制比較容易的情況下,誰先到達規模經優勢,誰就有成本優勢。而當整個產業都在鼓吹并購的時候,誰跑得快,誰就能并購別人,成為“剩者為王”。
雖然資本的回報未必好,創業者也在狂奔的路上疲憊不堪,但當整個社會資本嚴重過剩的時候,這似乎就是個無法避免的多輸的局面。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特別是經濟面臨比較高的下行風險時,這樣的囚徒困境,能在一開始就不進入,是很難做到的聰明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