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副主任發表題為“阿里巴巴等新經濟形式是新時期的重要就業渠道”在新華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刊登。文中指出,在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指出: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高技術企業,在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解決性別歧視、身份歧視等問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阿里巴巴為首公司助推第三產業
文中指出,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整體就業環境的改善,我國勞動力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制造”已不再具有低人工成本的比較優勢。2010至2015年中國外商投資凈流入的年均增長為-0.1%,而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年均增長近40%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經濟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第二產業逐漸失去吸納就業的優勢,大批就業人員將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而阿里巴巴等企業的興起利用技術優勢助推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萬億元,最近五年創造的就業崗位年均增長4.5%。研究表明,阿里巴巴一家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創造的就業崗位就高達3300萬。 創造的就業崗位包括淘寶店主、客服、物流、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形式,有效幫助了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阿里巴巴為首公司讓市場公平帶動就業
文中還指出,近年來我國致力于進行行業結構調整,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以鋼鐵行業為例,2016至2021年我國壓減1億至1.5億噸粗鋼產能,行業的結構調整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勞動力裁減。而阿里巴巴等經濟新業態緩和就業調整帶來的社會影響,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行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收益。青年失業問題一直是就業領域的頑癥,調查數據顯示,中國22到24歲之間的青年失業率高達8.8%。新經濟的發展是青年就業的重要渠道,全國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占總體網店的六成,網店就業人群中7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經濟對青年和高技能勞動力進行重點吸納,事實上提高了中高年齡組、低技能勞動力在傳統行業的就業機會,降低了社會的綜合轉型成本。
阿里巴巴為首公司幫助勞動力適應未來經濟
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行業難以為新增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且在未來面臨"AI"新技術革命的潛在挑戰。如何通過阿里巴巴等新技術企業幫助勞動力適應未來經濟的變化和發展是全球矚目的重要話題。而阿里巴巴等新經濟形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具有顯著的國際競爭力,也成為良好的中國聲音,幫助中國樹立積極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