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十九大報告。
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九大代表和業內人士表示,去杠桿政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現階段消除金融風險隱患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包括企業去杠桿、抑制居民部門過快加杠桿等多重政策舉措均在密集推進,且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風險管理的任務仍主要集中在去杠桿上。
十九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此前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表示,從貨幣供應和信貸數據看,今年初以來,中國已進入去杠桿進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持續放緩,當前已低于9%。整體杠桿率開始出現下降。雖然幅度不大,但趨勢已經形成。他表示,金融危機以后,中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所以在2009年后的兩年內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但這是值得的,因為中國經濟很快從危機中恢復。現在,中國需要將杠桿率降下來。
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也表示,我們堅持積極穩妥去杠桿,堅持多管齊下、多種措施去杠桿,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的關系,確保去杠桿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目前,去杠桿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沒有對經濟產生明顯的緊縮效應。”他說。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截至一季度末,我國總體杠桿率為257.8%,同比增幅較上季度末下降4.7個百分點,連續4個季度保持下降趨勢。業內人士也表示,中國的債務和實體經濟杠桿率體現出了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特點。目前,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并不高;居民部門債務占GDP的比例仍然處于低位,但增長較快;主要的問題是企業部門債務占GDP的比例較高。
“我國企業部門的杠桿率相對比較高,這里既有直接融資比重低,企業靠借貸、靠債務融資比重過高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企業運用資金效率不夠高的問題,包括投資的效益、使用流動資金的效益等。因此,我們特別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不僅涉及企業,也涉及銀行如何看待自己的資產質量,必須兩方面共同努力來調整。”周小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