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美國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調低中國主權債務信貸評級,由“AA-”降低一級至“A+”,為自1999年以來首次。不過標準普爾其實并不標準,包括標普在內的三大評級機構運作模式有利益沖突之嫌,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后改變仍不大,降評級引來批評指三大評級機構放生歐美等發達國家,卻為難個別新興市場,金磚五國更嚷著另起爐灶,抗衡美國等的“標準”。
標普周四(21日)發表聲明,指中國信貸長時間增長,提高經濟及金融風險。雖然信貸增長有利強勁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及資產價格上升,但該機構相信,這也同時打擊金融穩定。因此該機構將中國的主權債務評級,由“AA-”降低一級至“A+”,評級展望則從“負面”調整至“穩定”。
該機構同時調低3間主要在中國營運的外資銀行評級,當中包括匯豐中國、恒生銀行中國及星展銀行中國,指出若中國主權債務違約,3間銀行也難以避免會破產。
標普是三大評級機構中,今年第二家調低中國主權債務信貸評級的機構。今年5月,穆迪同樣以關注中國債務水平為由,將中國主權債務信貸評級由“Aa3”調低至“A1”;當時中國財政部就回應:“穆迪高估了中國經濟面對的危機,又低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能力。”至于惠譽則于7月確認評級維持A+不變,展望穩定。
美國機構掌信貸評級生死大權
經濟學家謝棟銘表示,市場早已預期標普會在穆迪降級后出手,因此不太驚訝;不過標普降低對中國主權債務信貸評,對中國企業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企業評級不能高于主權債務評級,換言之會令企業融資成本上升。
掌控國家及國內企業信貸評級“生死大權”的,竟是3間來自美國的評級機構,這不只是中國面對的狀況。2015年同屬金磚五國的俄羅斯及巴西先后遭穆迪降低評級,南非于過去一年亦徘徊于“垃圾級別”,標普4月對南非的主權債務評級為“垃圾級”。外界對“三大”評級機構的批評愈來愈多,指3間機構頻頻降低發展中國家的評級,是從西方國家政治利益出發,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