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小微企業各自為戰無序競爭,往往導致低效重復生產、質量提升緩慢等問題。在深圳市寶安區Mould Lao眾創空間里,卻有18家模具行業小微企業嘗試采用“共享制造”的新模式抱團取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效競爭,共同提升了效益和品質。
訂單來了,小微企業組團“打怪通關”
記者來到眾創空間,機器轟鳴,工人忙碌,5家企業正在共同完成一單模具制造業務。一周前,空間接到訂單,像以往一樣發布在線上平臺,不到一天的時間,模具的設計、原料采購、制造、檢測各環節通過線上“競標”后分別落到了5家企業。各企業的員工開始了又一次合作。
“如今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根據自身專長進行競標,合作完成模具生產。”空間的員工柯磊負責項目各環節的整體管控,“我的工作就是共享制造產生的,單一生產的小廠根本不需要我這個職位。”
匯聚在空間中的18家公司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微”,最小的算上公司負責人只有4人。18家企業涵蓋模具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軟件開發等配套技術。在空間接到訂單后,訂單會被分解為報價、設計、采購、制造、維修等各個環節,18家公司在線上報價競標,承擔不同環節的任務,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發揮合力作用。Mould Lao空間創始人汪強將這種生產模式形容為企業組團玩游戲,“打怪通關”。
“作坊”成了公司,成本低了銷路好了
汪強2012年成為深圳五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后,開始推行“內部市場化”,工人們以“大包干”的形式領取任務,企業利潤和員工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長。內部市場化的成功,啟發汪強將目光轉向行業內企業間的合作。2014年底,汪強以五鑫公司為基礎,創辦了Mould Lao眾創空間,18家公司入駐。
2016年9月,劉增各將公司遷入眾創空間。劉增各告訴記者,之前他帶兩個人,用三四萬元的設備,承接行業中最底層的工序,與其說是公司,不如說是“作坊”,生產成本高,訂單也不穩定。到了這里,他可以參與眾創空間的訂單生產,業務量是以前的兩倍,要4個人才能忙得過來;會計、行政等雜事少了,也不用交房租;因為有了各種共享設備,他正在探索發展“高級別”的業務。
深圳市寶安區科技創新局規劃建設科長殷家林表示,共享制造是中小微企業抱團取暖的一種模式。出現這種模式,是行業特點使然,其背后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邏輯。“近年來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必然要從降成本、增效率、提質量上打主意,中小微企業出現多種形式的自發聯合,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共享制造后,產值利潤率行業領先
汪強說,模具行業小微企業發展艱難的主要原因是成本高和訂單不穩定,根源是各企業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一臺動輒上百萬的設備,可能使用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小微企業購買,既缺少資金,也容易造成浪費。”
如今,各公司從品牌、訂單、廠房、設備、工人,到行政、財務、技術等方面都實現了共享。眾創空間向各企業提供行政、財會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務,為入駐企業減少了非生產性成本。各公司免房租,集約使用廠房。
空間提供13種、共100多臺模具設備,各企業以“共享”的方式使用,使用價格在每小時10元到200元之間,基本可以滿足各類模具生產的需求。
空間的十幾位技術和管理顧問以及100多名工人,也打破了公司界限,根據訂單組織生產。各公司合作生產的產品統一使用“五鑫”商標,交貨前還要走嚴格的質檢流程,由空間把好質量關,從而提升品牌效能。
在共享制造的模式下,機器設備的使用率比原來提高了一倍多,平均回本時間從10年縮短到5年。7500平方米廠房創造出了過億元產值,各公司平均利潤率超過20%,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原標題:深圳小微企業“共享制造” 抱團取暖破解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