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中國“出售”的傳聞終于靴子落地。但接盤者并不是此前一直處于輿論中心點的阿里巴巴,而且家樂福并沒有賣身。1月23日,家樂福宣布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在這次合作中,家樂福仍將是家樂福中國最大股東。
強強聯手的合作總有一個關鍵詞,即賦能。可以說,這個詞在阿里巴巴每每出手的布局中總會頻繁出現。而自去年起這個詞也頻繁地出現在另一個巨頭騰訊的合作標的公告中。
但這次為什么家樂福中國沒有選擇“委身”阿里巴巴,而轉向了此前業界普遍沒有提及的騰訊系,賦能這個關鍵詞應該被重點關注。并且,表面是家樂福中國“選婆家”的大戲,其實依舊暗涌著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愈演愈烈的明爭暗斗,但這一局騰訊勝在那兒?賦能也是解答這個問題的答案。
1995年進入中國時,家樂福是最早一批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開拓者,這個大賣場之父帶著法國市場成熟的經營模式,為中國經驗稀缺的零售領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2年過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經驗也成為世界學習的對象。在轉型升級一觸即發的過程中,家樂福卻掉隊了。
家樂福中國的業績的確不盡人意,但家樂福真的想對這個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場放手不管嗎?顯然它更需要的是獲得新賦能,新方向,再用好自身積攢了幾十年的零售資源,放手一搏。
騰訊系給了它想要的。家樂福的官方新聞稿中提到,本項投資結合了家樂福的全球零售專知、騰訊的卓越技術和永輝的豐富運營經驗,尤其是在生鮮行業的深厚知識積累。
如果說家樂福中國從騰訊系所求的線上業務的曝光度,數字化技術和創新能力,以及支付、大數據、云計算等服務,阿里巴巴也一樣能給。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被提及:阿里巴巴的中心化賦能和騰訊去中心化賦能的不同之處。
眾所周知,無論是阿里巴巴已經投資的標的三江購物、銀泰,還是高鑫零售,阿里巴巴幾乎都是全部買入,是強控制型收購,把這些曾經獨立的個體變為自身的一部分,最終擴大阿里巴巴的商業生態體系。而騰訊盡管投資了京東、美團、唯品會,以及永輝,都只是占股,不控制,每個個體還是獨立存在的,形成了一個平臺加多個個體的聯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家樂福在公告中明確提出家樂福還是家樂福中國最大的股東所蘊含的深意。
隨著線上流量的紅利見底,發展空間遭遇天花板,線下應用場景的爭奪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的正面戰場。騰訊逐漸走到前臺,阿里巴巴和騰訊系的對決也成為2018年最大的看點,此番家樂福的選擇可以成為一個注腳。
兩種模式孰優孰劣,是阿里代表的“日不落帝國”能建立更強大的護城河,還是騰訊系代表的“北約體”能儲備更大的勢能,我們都要繼續觀察。但家樂福中國是續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