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隨著具有“刷臉”解鎖和支付功能的iPhone X發布,“刷臉”這一詞的熱度再次提升,肯德基也開始試用“刷臉”支付,一些銀行也在嘗試試用“刷臉”取款……
人臉識別已經在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發力,迎來運用的“井噴期”,其中,金融和安防等行業成為應用“先鋒”領域。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商用場景不斷擴充,市場潛力巨大,資本嗅到商機紛紛涌入。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51億元左右。
“刷臉”時代帶來巨大市場
刷臉進站、刷臉取款、刷臉支付、刷臉報到……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日漸成熟,“刷臉”時代正在到來。在業內人士看來,人臉識別技術正在不斷突破各個行業應用的“閾值”,帶來日趨豐富的應用場景。
“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登場,人臉識別精度相比五年前已有大幅飛躍。”360公司副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說,各種設備拍攝人臉所提取的信息會結成數據對,不斷積累的海量數據(603138)成為反哺技術完善的“充足養料”。
螞蟻金服生物識別技術負責人陳繼東說,近年來得益于深度學習的迅速發展,我們可以基于神經網絡讓機器模擬出人類大腦的學習過程,并通過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和海量的圖片數據進行訓練。生物識別從以前70%、80%的準確率提升至近兩年的99.6%甚至99.7%,具備商用條件。同時,在支付場景中人臉識別技術的誤識率已經達到十萬分之一。
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告訴記者,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有三大應用方向,一種為1:N認證,判斷某個體是否為特定群體中的一員,用于人員出入管理和城市安防,包括公安抓捕逃犯、小區門禁啟用刷臉系統,以及一些商家的VIP管理等。
另一種為1:1認證,即證明本人與證件信息是統一的,主要應用于需要實名制驗證的場景。南航今年6月在河南南陽機場啟用的“刷臉登機”,武漢火車站和廣州南站啟用的“刷臉進站”,即屬于此類。
第三種是活體檢驗,證明是真人在操作業務,進而做賬戶許可授權。中信銀行的ATM和移動客戶端可以進行遠程身份認證,海通證券可以遠程開戶,滴滴平臺則可以查驗駕駛者是否為注冊司機。
人臉識別正在慢慢從線上走到線下,在無人零售、快捷支付、酒店入住等場景中亮相。資本看準其中的商機,紛紛入局。今年7月,商湯科技宣布完成4.1億美元B輪融資。上海依圖科技與北京曠視科技完成了C輪融資,金額分別為3.8億元人民幣與1億美元。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51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