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環境保護部稱,將組織開展為期1個月的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對全國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同時啟動問責機制,對通風報信、包庇縱容等違法違紀行為追究責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國進口“洋垃圾”問題屢禁不止,而這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環保部《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介紹,全年實際進口廢物4960萬噸,進口量最大的四類廢物為廢紙、廢塑料、廢五金和氧化皮。《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進口廢物4698萬噸;從事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2142家。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上述有關“合法”進口的5000萬噸廢物只是官方統計數據。倒賣許可證、走私等非法進口的廢物不在其中。可以推測,每年進入中國境內的“洋垃圾”遠不止這個數。
2013年,我國開展了進口固體廢物專項整治活動,到2015年6月,共立案偵辦走私廢物犯罪案件344起。其中,走私禁止進境“洋垃圾”犯罪案件150起,查證涉案電子垃圾、廢礦渣、廢涂料及廢舊衣物等25.6萬噸。
有專家此前對記者表示,“走私‘洋垃圾’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存在暴利。國外一包數百件的舊衣物,可能不值幾個錢,但偷運到中國后,經過分揀整理,每件能以幾十甚至數百元的價格出售。”非法倒賣“洋垃圾”和轉讓固廢進口許可證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利益鏈”。
而在“洋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甚至一些有毒物質也污染環境,損害人體健康。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兩年的環境執法檢查發現,一些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規模小、污染嚴重,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環境違法行為較為突出,增加了區域環境污染負荷,也給個別地區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
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完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
環保部上述負責人透露,此次專項行動采取異地交叉、屬地配合的方式開展執法專項行動。環保部從27個省(區、市)抽調了420人組成60個檢查組,通過整合環境執法、監測、固廢管理力量,綜合運用調閱檔案材料、現場勘查、取樣監測、核查企業臺賬等手段,全面排查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
“嚴格對照企業固體廢物管理相關臺賬資料,檢查是否存在轉讓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及非法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違法行為。檢查結果、處罰情況和整改落實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在環保部3日召開的專項行動視頻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