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2月19日訊:新年剛過,金融市場吹來了一陣暖風。2月15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相關的金融數據,2019年1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和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分別達到了4.64萬億元和3.2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萬億元和3300億元,創了歷史記錄。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57萬億元,同比多增881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343億元,同比多增77億元,委托貸款減少699億元,同比少減10億元,信托貸款增加345億元,同比少增52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3786億元,同比多增2349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990億元,同比多3768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凈融資1088億元,同比多108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93億元,同比少207億元。
可以看出,貸款規模、未貼現票據和債券業務出現了明顯增長。國際方面,全球央行整體政策趨勢轉入鴿派,2019年將迎來新的寬松周期。好消息是,短期內不存在經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在2019年中國宏觀經濟中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寬松的趨勢下,總量思維無法用來解決結構性的問題。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想放貸,企業想拿錢,但影響資金向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傳導的兩個因素:債務和貨幣寬松自身的有效性,都尚不明確的。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這一時期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顯然降低了,而分析師認為,貨幣政策效益遞減的主要原因就是債務率過高。根據招商證券的研報數據,政府和非金融企業債務合計有166萬億元,較高的企業債是銀行風險偏好降低的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工業利潤放緩。2019年1月官方CPI、PPI指數均不理想,PPI僅同比上漲0.01%,為2016年9月以來最低。財新經過季節性調整得到的2019年1月制造業PMI進一步降至48.3,已經連續兩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下,這意味著寬松可能并不會改變經濟下行的趨勢。
另外,寬松政策本身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安倍晉三在2012年底出任日本首相之后推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核心內容就是“質化量化寬松”,政策目標是2%的通脹水平,不過這個目標到目前也沒有實現。根據日本央行前行長白川方明的觀點,如果將金融寬松政策與物價及匯率緊密掛鉤,繼續無休止地購買國債,會讓日本陷入“財政支配”狀態,無從保障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