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講真,我是為了2019,才勉強過2018的 | 企投會
“去年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給服飾品牌做代工的老K說,2017年的訂單款,2018年快結束了還沒收到。快到年底,又得裝孫子去要錢了。回顧2018,原來年營收上千萬的老K,一不小心降級為“百萬富翁”。老K的同學們,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制造業為主)的近千名企投會會員,他們在這一年又遭遇了怎樣的“大時代”呢?
通過調查走訪,企投小二總結出以下8點,希望借此窺一斑而略知全豹,為2018年的“企投”做個小注腳。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出現均為化名)
貿易局勢之憂
01
老李的代理電子元器件生意,今年有點難做。中興通訊被美國制裁的那段時間,他的公司也被嚴格監控,營收大幅下滑。
“今年中美貿易戰,一些行業增加了25%的關稅,讓我們丟了一些美國客戶。”為了挽留客戶,做外貿的周總只能開始尋找東南亞可替代的供應商。她說,中國的人工成本已比印度高出5倍,中國供應商的成本優勢已基本喪失。在他們看來,中美貿易局勢的驟變,可以倒逼中國企業自力更生,“逼上梁山”后加快轉型,加快進口替代。但是其中的嚴峻挑戰是,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中低端生產鏈的國內制造業,一時半會還無法完全“斷奶”。
“我們還需要外部的市場和技術,這點不想承認也不行。”老李說。比起收入下滑,更深層的恐懼是,在美國威逼下,其他國家也不跟中國玩了,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制造業必須往高附加值、高端技術方向走,同時把投資往內陸偏遠地區或東南亞低成本地區轉移。”周總說。
供給需求之惑
02
天下苦“產能過剩”久矣,但是誰都不想最后“死”的是自己。
2018年傳統行業,我還能活,你也能活,他也想活,但大家都不好活。譬如,前兩年風光無限的手機行業。
到今年9 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比去年同期下滑 12%,手機行業經歷重大洗牌。羅永浩再怎么嘴硬也阻止不了錘子的頹勢,金立再怎么土豪也要破產重組……這樣一來,相關產業鏈也就不好過了。而2018年的新興行業,你也去,我也去,最后“我勒個去”。共享經濟、區塊鏈、人工智能……不賺反虧,盲目和無序的擴張,染紅了一片片“海”,割了一波波種在海里的韭菜。方向錯誤的“轉型”,一不小心造成新的供給過剩與供需不匹配,這讓企投家們都有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