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對話嘉賓:
建筑師
城市研究學者
策展人
META-工作室 | META-跨界研究院
創立合伙人
王碩
空間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是在60年代末思潮中由法國哲學家Henri Lefebvre提出,而后由美國城市理論學者Edward Soja在90年代末對L.A.進行一系列“空間地理學”研究時將空間生產引入城市問題,并以其為基礎,發展出了“第三空間(3rd Space)”理論,城市空間生產概念被逐漸推廣開來。
城市中存在諸多機制,包含社會、經濟、人文等空間生產因素,不同人類活動會導致不同社會影響,產生不同文化體。比如北京胡同空間催生了胡同文化,大院空間形成了大院文化。
空間組織初衷不同,空間內在的結構與其文化體系不同,圍繞這個空間展開的活動會演繹不一樣的內容,展開成不同的文化,這便是一種空間的生產。
燕京里-新大院生活集 裝置“八卦火” by 協作派對+散建筑
王碩在介入城市設計時,不僅僅以建筑師身份介入,更多情況下,他愿意將自己稱為“空間生產者”。
“城市空間生產賦予原先靜態、固態的城市空間以動態意義。”
在與他談論建筑根本性探究時,他說:“人們總是習慣地以二分法角度看建筑,通常先引起注意的是硬件部分,即物理空間,包括材料、結構,包括抽象概念通過物理空間的具象演繹。而后在建筑物理實體的另一面,會發現其軟件部分,涵蓋社會、經濟、文化日常性等方方面面。
“八卦火”裝置作為軟件的內容流動
用二分法體系來看建筑與其周邊環境的關系簡單且清晰,但范圍過于狹隘,是扁平化的。
而如果從“元認知”的調察角度,建筑則可跳脫自全體系,融入新形勢下成為空間生產的新“程序’,演變成立體循環體系。空間生產是一個“程序”,一套體系,一個閉環,并自具生命力。此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有能量滲入“程序”的循環,需要運營方、投資方、土地持有方、政府推動其轉動。在轉動過程中,融入社會現象、經濟活動、人文歷史,而隨著整個循環體系越轉越大,建筑的綜合體驗逐漸完整。”
胡同空間生產的“程序”
對當代城市里產生的種種建筑現象的探究,引發了他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模式的研究興趣。他發現中國空間生產程序呈現固化狀態。
甲方開發一方土地,將想法落于一紙任務書交給設計方,設計方完成設計設施工圖,甲方找到施工方將項目落地,最后再去找運營商進行后期運營。設計僅作為一個不見整體的中間環節,所呈現的內容空間則多數情況較差強人意。
反思城市現象簡單,但真正探知本源后想去積極做出調整的卻寥寥無幾。王碩漸漸明確明白,想要突破固有的模式,提高空間生產質量,必須做出改變,建筑師不應該只將視野放在設計環節,于是他成了一個吃螃蟹的人,成了他口中的“空間生產者”。
他開始以合伙人身份介入到綜合的青年社區項目中,參與融資拿地、整體策劃、在對青年生活研究基礎上對空間原型進行進一步迭代研發、設計施工,甚至品牌推廣等一整套空間生產程序中。
參與這一新的“研究-原型-實踐-生產”程序,意味著他不再斷層于設計環節。有很多很好的空間被創造出來,但以“空間生產者”的方式來運作的為數不多,真正有好內容的空間也寥寥無幾。
一個合格的“空間生產者”一定對城市研究和后期運行有著自我見地。
“最前期的城市研究是我們談論模式創新的資本”,王碩對自己空間生產者的身份有著明確定位,并知道自己如何實現“空間生產者”的價值。
“對當今生活城市的認知過程是深層次縱向探究的過程,每個城市都存在其特有屬性。北京城市不同用地屬性的更新項目各不相同,類似的城市更新項目在上海、深圳又呈現另一種方式。
深入的城市研究需要專注,沒有在某一城市多年實際生活經驗的“空降”建筑師做城市研究,多會流于形式,很難清晰切中由社會、經濟、產權、歷史等多層面因素糾結一起造成的城市本質問題。
扎實的城市研究,能助力建筑師在城市空間生產前期開發過程中獲得一定話語權。”對城市現象的深耕是他的方法論,更是他智慧體現。
后期空間內容運營思維的導入更是他多環節參與的保障。前期定位策劃時,運營思維的導入,能夠保證項目落地后的活力運轉。
甲方想讓項目呈現活力,如果建筑師在前期策劃時就介入理解并幫助甲方清晰做出項目定位,與甲方在對話中,不斷探究如何驅動項目自身經濟效益和與其周邊環境互動社會文化效益,甲方省心,便不再插手設計,建筑師自由度也會得到釋放。
“當我們介入空間時,便開始生產內容,空間精神是最有價值的生產內容,在尋根求源的同時,要以適當的空間表達方式實現空間內容生產的終極目的。”
王碩對城市空間生產過程的探究,是一次尋找,尋找城市空間生產新方法;是一種突破,突破自身限制介入有價值的當代城市生活;是一次自我定位,化身“空間生產者”,創造附有空間精神的城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