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后經歷了IPO、被萬好萬家籌劃收購等資本運作之后,兆訊傳媒證券化路徑終于再度浮現。7月29日晚間,聯美控股發布公告,兆訊傳媒將作價23億元注入聯美控股,或成為首家實現在A股證券化的場站傳媒類公司。
同時,聯美控股將通過向控股股東聯眾新能源出售全資子公司聯美香港的形式,將所持Mantis Vision Ltd.(簡稱MV)17.36%股權全部置出,這家半年前剛剛入股的新科技公司,將繼續在聯美控股控股股東處進行“體外孵化”。
對于MV的置出與兆訊傳媒新資產的注入,聯美控股董秘劉思生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者都指向聯美控股盈利能力的提升。一方面,MV盈利貢獻時間節點尚不能精確預期,體外孵化更符合科技產業培育周期特點,也利于穩定聯美控股業績;而兆訊傳媒則伴隨著中國高鐵經濟和新媒體領域的快速發展,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聯美控股將由此步入“雙輪驅動”的新格局。
證券化一波三折
7月29日,聯美控股及全資子公司華新聯美與交易對方拉薩兆訊投資等4方簽署協議,擬以初步定價23億元為對價收購兆訊傳媒100%股份。本次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但由于交易對方中拉薩兆訊投資、拉薩兆訊移動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中蘇壯奇、蘇壯強100%控制的公司,因此構成關聯交易。
兆訊傳媒是國內最早從事鐵路客運站數字媒體運營的公司之一,也是目前擁有鐵路客運站數字媒體資源最多的企業之一,2017年廣告業務收入3.38億元。相比于2018年6月30日2.6億元的股東權益賬面價值而言,本次交易溢價率為770%。
本次借道被聯美控股所收購而實現曲線上市,也并非兆訊傳媒首次謀求證券化。早在2012年,兆訊傳媒就提交了IPO申請,并進入初審;2014年,在萬好萬家的重組方案中,兆訊傳媒也是核心并購標的之一,不過最終均告未果。
劉思生解釋說,“當時IPO排隊企業過多,出于公司業務發展需要,兆訊傳媒最終退出排隊;后與萬好萬家重組終止,則是由于交易對手方原因。”
記者對比發現,兆訊傳媒被聯美控股收購的公告中,已經較萬好萬家收購之際出現若干新變化。
首先,從標的股東來看,富海銀濤等前期財務投資者,在兆訊傳媒此前沒有成功證券化之后,已經脫手股權。
其次,盈利、估值與作價提升。2014年,萬好萬家披露,兆訊傳媒賬面資產凈額為1.8億元,預估值約11億元,資產增值率為500%。而根據聯美控股本次披露公告,兆訊傳媒2017年資產凈額已經升至3.6億元,凈利潤1.2億元,初步作價也升至2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業績承諾,兆訊傳媒2018年到2020年實現的歸母凈利三年合計不低于人民幣5.7億元,其中2018年業績承諾為1.5億元。但記者發現,2018年上半年,兆訊傳媒凈利潤僅為5062萬元,不足2017年1.2億元凈利潤的一半。
劉思生對此分析說,從兆訊傳媒營收規律來看,上下半年比例通常為30%和70%。“截至今年7月兆訊營收已經完成承諾規模的80%左右,今年超額完成業績承諾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從交易方式來看,萬好萬家原本向多方通過鎖價方式非公開發行股份1億股募集配套資金,而本次聯美控股收購則完全支付現金。2017年年報顯示,聯美控股在手現金高達65億元。
為何剝離MV
兆訊傳媒近年來凈利潤規模已逾億元,這意味著,此前一直從事環保采暖的聯美控股,將由此構筑“雙主業”格局。
聯美控股對高鐵傳媒市場預期樂觀。劉思生分析說,相比于停留數分鐘的樓宇廣告而言,接受高鐵廣告的受眾平均停留時間超過半小時,播出時間長、頻率高,有效傳播率更高。
實際上,聯美控股很早就有開辟“第二產業”的計劃,這也是公司此前籌劃收購MV17%股權的原因,以期進入3D成像等高科技領域。不過,半年之后,聯美控股就準備將全部持股出售給控股股東。
劉思生對此解釋說,“公司依然堅定看好MV投資價值和未來發展,但作為新科技公司,最終產品成型并投放市場所需要的培育周期較長,因此,不能像此前收購之際公司所期待的那樣,實現業績的快速落地,因此,公司決定移到上市公司體外繼續孵化,置換盈利能力較強的資產,以增厚上市公司盈利和業績。”
記者對比發現,2018年1月,聯美控股投資3600萬美元成為MV公司第一大股東,其中約2800萬美元認購MV公司增發的D系列優先股,約800萬美元受讓MV公司原股東部分股票。而7月29日最新公告顯示,聯美新能源代聯美香港向公司償還等值于3600萬美元的人民幣的借款,這意味著,本輪對于MV的剝離,相當于平價出手。
記者從聯眾新能源處獲悉,MV轉到上市公司體外后,發展機制將更加靈活,由大股東在資金技術投入、經營模式和企業文化方面提供支持、重點培育,未來擇機另有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