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的影響:減輕稅收負擔
稅延型養老保險實施后,投保人可以在稅前列支保費,等到將來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可略微降低個人的稅務負擔。如果再扣除通脹因素,稅收負擔就更輕了。同時,它還能幫助投保人進行養老規劃、理財規劃,從而大大提高將來的養老質量。
舉例說明:一名30歲的工薪族,其扣除三險一金等稅前列支項目后工資為20000元,如則按照6%和1000元,哪個低算哪個計算,可以有1000元是免稅的,據其收入所對應的25%最高稅率來計算,稅延政策使他延后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每月250元,一年即為3000元,假設是這樣免稅了30年,30年合計免稅9萬元。
30年后該人達到退休年齡,從個人賬戶支取商業養老金,根據30年后起征點及稅率進行繳稅,由于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會高于工作時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通常較低,再扣除通脹因素,稅收負擔將會變輕。
對社會的影響:彌補國家養老金缺口
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及發展,必將對彌補養老資金缺口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不僅將促進保險公司收益增加,上繳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大比例增長,同時還能彌補財政個稅減少的部分。
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允許居民用保費抵扣當年個稅,并將在退休后領取養老金時再繳納個稅,由于退休后收入通常大幅低于退休前收入,該政策通過降低個人邊際應稅收入,減輕了居民實際稅收負擔,有望釋放商業養老保險的需求,從而長期降低居民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依賴。
對保險業的影響:增厚保險行業利潤
稅延型養老保險獲批,意味著政策導向對保險業發展的扶持,將很大程度上吸引投資者的眼球,增加投資者對保險相關行業的信心,從而促進廣大民間投資向保險業投入。另外,投保商業養老保險的人也會不斷增多,保險公司的業務量和營業額將獲得大幅增長。
根據《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調查顯示,將近八成的調查對象表示愿意參加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中高收入群體參與意愿較高。九成以上調查對象愿意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繳費額度在每月1000元以下。
商業養老保險將邁入歷史機遇期
2017年以來,隨著監管加強,壽險市場集中度顯著提升,上市壽險公司的競爭優勢強化。2017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合計實現保費收入約1.51萬億元,市場份額為41.22%,較2016年提升了近一個百分點,結束了2012年以來的快速下行趨勢。
在大型保險公司的業績驅動下,2017年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6039.55億元,同比增長20.04%,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1455.57億元,同比增長23.01%;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389.46億元,同比增長8.58%;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01.32億元,同比增長20.19%。壽險的保障型業務已進入歷史機遇期,增長空間巨大。
海通證券認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漸行漸近,壽險需求將進一步釋放。保險公司經營顯著受益于利率上行,投資收益提升,利差預期改善。長期保障型產品增長迅速,死差提升。2018年利潤將大幅增長,估值仍處低位,建議增配并堅定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