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省市公布2017年國企“成績單”
明確培育世界500強企業量化目標 重組整合有望大規模鋪開
本周多個省市陸續進入兩會時間,2018年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成為焦點。此外,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目前已有12省市公布2017年國企運行情況,多地省屬國企收入、利潤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創5年最好水平。專家表示,結合近期密集召開的省市國企工作會議內容以及2017年國企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的現有基礎來看,2018年改革重點將集中在混改、重組、降杠桿三大主線,未來或有更多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推進資產證券化,引入非公戰略投資者、員工持股的探索有望大范圍鋪開,市場化、專業化的重組整合效應也將進一步顯現。
2017地方國企成績單亮眼
“規模起來了,利潤增加了,負債卻穩步減小了。”四川省國資委主任徐進對于近5年尤其是2017年國企發展質量的明顯改善深有感觸。截至去年底,該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首次突破8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5.6%,實現利潤總額640億元,同比增長43.5%。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93%,比2015年初下降4.47%,實現連續3年下降。
記者了解到,2017年廣東、山東、福建等地國資委監管企業收入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20%。據悉,去年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約1.1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2%,而國有企業在外貿增速方面領跑成為一大亮點:去年福建省國有企業全年共計進出口1830.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8.9%。
此外,新業態帶來的收入也在提高。海南省國資委主任倪健表示,海南省國企新業態、新主業產生的營業收入逐步增長,貢獻度逐步增強,主營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5%;職工薪酬年均增幅達到9%,實現與經濟效益同向增長。據海南省近期公布的數據,海南省國有企業2017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37.55億元,同比增長15.2%;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3.02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10家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實現雙增長,5家企業利潤總額過億元。
在改革的亮眼成績背后,是2017年以來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鋪開釋放的改革紅利。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了解到,2017年底各地國資委所監管一級企業公司制改制面近97%,共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89家,全國“三供一業”完成分離移交或簽訂移交協議的達80%,其中陜西、湖北等23個地方和64家中央企業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2018年,我省省屬監管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稅收目標同比將分別增長10%以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不低于105%。”這是湖南省對2018年省屬國企提出的目標,據悉,2017年1至11月,湖南省屬監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11.3億元,同比增長22.4%;實現利潤109.5億元,同比扭虧增利110.8億元;創造稅收158億元,同比增長28.5%。下一步,湖南省將重點對華菱集團、湘煤集團的鋼鐵、煤炭去產能目標任務進行改革重組,并加大“僵尸企業”處置力度和去杠桿力度,完成50%以上的“僵尸企業”出清,將監管企業資產負債率降至65%左右。
地方兩會勾畫新經濟布局圖景
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擘畫培育新經濟的圖景。上證報記者梳理發現,各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新經濟培育均有著墨,因地制宜錨定了不同的產業發展方向及培育目標。
京津冀三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描繪出全面協同、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北京市提出“對標國際一流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落實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個高精尖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提升金融、文化創意、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制定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壯大三年行動計劃,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發展壯大等。
天津市將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十大高端產業集群等。河北省提出,以大數據與物聯網、人工智能與智能裝備、高端裝備制造等10個領域為主攻方向,實施高技術產業化、標準體系創建等六大工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業態新模式。
浙江省則錨定數字經濟。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今后五年,浙江將大力發展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2018年將在人工智能、柔性電子、量子通信、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八大萬億產業等。與此同時,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加快推進“互聯網+”、“標準化+”、“機器人+”技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