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后,一則樓市調控長效機制正在制定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房地產投機的取向不會變,房地產調控政策會繼續發揮作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會適時出臺。
事實上,樓市調控長效機制并非新提法。早在2013年,就正式提及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而近年房價波動和樓市調控起起伏伏,對上述話題的討論更是不絕于耳。今年以來,租購并舉、租售同權、共有產權、限售等政策已漸次落地,可以預期,此次樓市長效機制將重點關注住房供應管理,建立層次分明的住房體系,逐漸將房地產從投資屬性轉向居住屬性,其核心就是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將成為重點。7月,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隨后,住建部聯合國土資源部發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選取北上廣等13個城市開展試點。據媒體統計,目前為止,全國超過8個省份、20個以上城市發布租賃新政,主要是增加住房租賃供給,規范租賃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國有平臺開始介入住房租賃市場。武漢、成都和上海等試點城市都提出組建或改建國有住房租賃公司,增加住房租賃增量。國企做住房租賃平臺的最大意義是改善租賃產業鏈的供應端,短期內擴大住房供給規模。國有平臺租賃房屋來源有新建租賃住房、改建閑置非住宅項目和社會籌集閑置空余房源等,一部分富余的公租房房源也將調整為租賃住房,不再限定租賃對象。
此外,在北京、上海全面推開的共有產權住房,已擴展到深圳、海南、廈門等地。與限價房、保障房相比,共有產權住房最大的變化是靈活的產權份額選擇、出租或出售產權無限制,這意味著購房者產權部分等同于商品住房。未來共有產權住房模式或在全國推廣,這將成為著力于住房供給側改革的有效舉措。
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住房層次分明,中國內地樓市調控可資借鑒。以香港為例,其住房公共性質住宅和私人住宅發展均衡,形成了“公屋-居屋-夾屋-私屋”的住房體系。公共住房主要由公屋和居屋構成,公屋大概是私人住宅租金的1/6,居屋購買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的30%至40%,目前約有三成香港居民住在房委會提供的公屋或居屋中。新加坡1964年正式提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建立建屋發展局,為居民提供公共住房。目前新加坡住房體系以公共住房為主、私人住宅為輔,包括“廉租房-組屋-執行共管公寓-有地私宅”并行,不僅滿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還通過組屋、執行共管公寓等為改善性住房需求提供政策保障。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彪S著租購并舉、共有產權等長效機制漸次落地,可以想見未來我國住房制度將形成覆蓋人群更廣、層次更豐富的多元體系,既能滿足新增城市人口初次居住需求,又能滿足長期城市居住后的住房改善需求。(原標題: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猜想:住房制度覆蓋更廣)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