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手機行業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但是真的拿數字說話,和國產對比起來,還是有點嚇人。這兩天一份2017年三季度各手機廠商的利潤報告再次成了熱門話題,報告顯示蘋果單臺手機利潤高達151美元,是中國廠商平均每部手機利潤的近14倍。
近年來,國產手機迅速崛起,不斷擠壓以三星、蘋果為首的傳統國際廠商主導格局。盡管國產品牌銷量一次次突破新高,但品牌利潤依然不高。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蘋果手機單臺利潤最高,是三星的近5倍,達151美元(約合人民幣984元),三星第二,其利潤為31美元(約合人民幣202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品牌極低的利潤率。
國產品牌中,利潤排名靠前的中國廠商分別是華為、OPPO、vivo 和小米。按每部手機利潤計算,華為、OPPO和vivo分別為15美元、14美元和13美元。而小米公司的每部手機利潤微薄至只有2美元。
對于一向主打“最有性價比”的小米來說,這樣的利潤確實顯得更有說服力一些。在出貨量已經無限逼近vivo的情況下,小米的利潤不到vivo的1/6,與華為相比更是不及1/7。當然這也與小米的策略調整有關。
2017年,小米并沒有一味地主打高性價比。在小米6、紅米5 Plus、小米MIX2等機型依然保持高性價比的同時,也推出了如紅米Note5A、小米5X、小米Note3等性價比沒那么高、但更有利于線下銷售的產品,這樣的戰略調整對保持出貨量增長的同時提升利潤是很有幫助的。
小米微薄的2美元的利潤引發了不少用戶的感慨,但要知道的是,小米手機利潤向來都很低,盡管第三季度利潤獲得了 41% 的強勢增長,單臺也僅為2美元,與前面的競爭對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此外,三季度中國廠商利潤總和單季度首次超過了 15 億美元,也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再回過頭看看為首的蘋果,此前微博上曾有人曝光了一臺256GB的iPhone X手機實際物料成本,包括處理器、屏幕、PCB板等加起來一共412.75美元,折合人民幣2711元。
每次iPhone手機曝出BOM單之后,都有人吐槽蘋果是暴利。
iPhone 的利潤率的確很高,并且是蘋果所有產品中最高的,但以最新的iPhone X來說,蘋果對于工業制造的精度要求很高,而且特殊切割設計的屏幕也會增加不少成本,iPhone X的高定價并不無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多次傳出小米將在2018年進行IPO的消息,并且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不管雷軍此前如何強調永遠不以利潤為中心,但小米如果想上市的話,保持一定的盈利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