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以來,北向資金動向備受市場關注。
7月下旬以來,A股市場持續震蕩,其中有關北向資金的走向吸引市場眼球。
對此,多名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表示,應理性看待北向資金走向,一方面北向資金在A股的交易占比不高,另一方面北向資金交易信息高頻披露也可能放大市場情緒和波動。
北向資金不代表外資一致觀點
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市場將北向資金視為“聰明錢”,將其流入流出看作外資看多看空A股的“風向標”,進而根據北向交易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可能引發市場共振效應,并對中小投資者情緒產生引導作用。
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策略分析師汪毅表示,今年以來,北向資金流入流出的短期波動進一步加大,甚至對市場情緒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北向資金整體持有時間變短,短期交易型資金比例上升,導致北向資金流入流出的波動率變大。二是北向資金對大盤股的配置比例有所降低,其中對金融、消費的配置比例降低。不過也要看到的是,北向資金對成長股的配置比例在上升。
汪毅談到,把北向資金當作“風向標”是不準確的,而且這個做法可能給市場帶來不必要的干擾。
據了解,2020年以前,由于MSCI等指數將A股納入其中并提升納入比重,北向資金每年的凈流入總規模持續上升。但整體來看,北向資金在A股市場的交易占比并不高。
南方基金首席投資官茅煒表示,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北向資金在A股市場的交易占比僅為5.31%。在他看來,根據北向交易信息進行投資決策,極易出現對市場形勢的誤讀誤判。
據茅煒分析,從北向資金的構成情況來看,其內部結構較為復雜,既有長線配置型和短線交易型資金,亦有主動管理型和被動跟蹤型資金。不同類型資金的交易風格、交易偏好、交易策略、交易時機均有較大差別,在擇股、擇時、事件驅動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特征。
茅煒談到,北向資金是各類資金相互博弈的結果,并不能代表外資的一致觀點,不能盲目地將北向交易資金的流入流出看作是外資看多看空A股市場的“風向標”。
盤中實時披露或擴大機構信息優勢
此外,盤中高頻披露北向資金交易數據,究竟能否充分發揮價格發現的有效性,引發業內討論。
目前,北向交易的信息披露頻率高、范圍廣。頻率上,北向交易盤中、盤后實時披露;范圍上,北向交易披露成交個股、成交額(量)等。北向資金的信息披露頻率和范圍超過了A股其他資金類型。
有市場人士指出,從信息披露本質出發,信息披露并非越多越好,過度的信息披露反而可能降低市場發現價格的有效性。北向交易資金的高頻信息可能被廣泛傳播,進而放大市場情緒和波動。
而滬深港通現行盤中實時披露北向買入賣出成交金額的做法,實際上也與國際主流市場的普遍實踐有所不同。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分析稱,從國際實踐來看,歐美日韓等主流市場均不在盤中實時披露某一特定類別投資者的交易和持股信息,也未在交易信息披露上對國內投資者與國際投資者做出差異化安排。如美國僅在每季度末披露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明細(持股數量、比例、市值、變動情況等),而未對該機構屬于境內外投資者進行區分。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