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執行共管公寓
執行共管公寓:比組屋居住條件好一些的公共性住宅,又叫EC公寓,地契一般是99年,是為收入超過組屋上限,但是還不是富裕階層的 “夾心層”建設的保障性住房。
執行共管公寓與私人公寓的配置幾乎是一樣的,一般包括俱樂部、操場、健身房、游泳池等,但是價格只有私人公寓的7成,目前均價在1.2萬新幣左右,我們假設申請執行共管公寓的收入下限是1.2萬新幣計算(因為組屋申請上限是1.2萬),如果一個家庭購買一個90平米的公寓,房價收入比是7.5,也就是說購買EC公寓的家庭,最多7年半的收入就可以買到。
和組屋一樣,新的執行共管公寓購買者需要公民身份,持有5年后可以轉售給新加坡永久居民,10年后自動私有化,成為私人公寓可以轉售給外國人。
除了組屋和執行共管公寓,新加坡還對極低收入者采用低租金和水電補貼的方式進行扶持。
所以,新加坡公共住房保障包括“廉租房—組屋—執行共管公寓”,以組屋為主。
(二)新加坡的私人住宅市場
私人住宅市場的土地是開發商向政府買的,分為永久性的私人土地(包括999年)和99年地權的土地。
私人住宅分為兩種:私人公寓和有地私宅。
1、私人公寓
私人公寓,是開放給國外購房者的住宅,獨立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基礎設施和金融條件優厚,吸引了大量外國移民(就是持綠卡的永久居民)和海外投資者,拉高了私人公寓的價格,直到后來新加坡政府開始嚴格控制移民、增加稅收,房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據wind數據顯示,新加坡核心中央區無所有權地產(99年地權)的價格指數和租金指數增長較為平穩,從1998年到2017年6月房價增長了25.9%,租金增長了4.3%。
根據我們搜索的中介網站信息,新加坡公寓的房價在1萬~2萬新幣之間,平均1.7萬新幣左右,是組屋的三倍多,租金10~20新幣每平米水平,一居室的月租金大概在1200~1500新幣左右。
2、有地私宅
有地私宅,一般是擁有永久地契的別墅,多數是新加坡富有的公民購買,但是部分具有較好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永久居民(綠卡)在獲得政府批準后也可以購買。
買私人住宅還可以申請銀行貸款。
一般最多能申請到房款的80%。貸款利率隨市場變動,一般都在2%以下,并且新加坡的銀行住房貸款業務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三年一簽,三年以后可以根據不同貸款利差免費更換銀行。
政府為了穩定私人住宅市場的房價也推出了一些政策,比如為了防止開發商捂盤惜售,規定了銷售期,超過銷售期沒有完成銷售的開發商將會被重罰。
所以總體來看,新加坡的住房體制也是層次分明,是以公共住房為主,私人住宅為輔,包括“廉租房—組屋—執行共管公寓”和“私人公寓—有地私宅”,為公民、永久居民和海外投資者都提供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