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工廠,它必須連接一個真實世界。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它社會治理能力的晴雨表。說到這,你就明白了,為什么中國經濟不能過度虛擬化。不是虛擬產業不好,而是制造業不能丟。制造業是我們構建一個真實的、良好社會的壓艙石。
我們再看制造業和服務業,如果你看到抽象的表層,它就是個數字。但是你往底下看,如果你真的有看到事實的能力,你就會看到更多的人的因素,數字就有了區別;再往下看,它們體現為不同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差別就更大了。越往底下看,越往真實世界走,這個差別就越大。你看得越深,就會發現它們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感大小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戴上這副“還原”眼鏡的意義。
5
巴菲特還有一個提醒:沒有一個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國成功。他為什么這么說?這不是在講什么愛國主義,而是說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在分享一個共同體的紅利。我們一生的所有紅利,其實都來自于這樣一條經濟增長曲線。
尤其是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的祖先埋骨于此、我們的血脈扎根于此、我們青春在此、也將終老于此、除了盼著它好、相信它好。我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做一個理性樂觀派,只有這個選擇既符合我們的理性,也符合我們的情感,還符合我們的利益。
回到這部分的主題,我想說的是:還原的力量極其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略。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怎么擁有這種還原的能力呢?
沒辦法,上半場確實沒怎么學過如何還原,所以要求我們開始下半場的修行。上半場的修行,更多是抽象和簡化;下半場的修行,就得加上還原和豐富。
其實修行的具體方法早就有人說過了,就是六個字——多元思維模型。讓很多種認識世界的模型在自己的腦子里并存。
今年我們試驗了一個新的項目,叫得到大學。得到大學做的是一件全新的事,它是為做事的人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所以得到大學最核心的教學內容,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這所大學現在已經招收了第0期的實驗班。招生特別嚴格,第0期的入學率是3%。為什么這么精挑細選?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我們看來,我要找的不只是一個學生,他一定是某個行業的高手。他身上就自帶這個行業獨特的思維模型,當我們把他招到得到大學來,當這些人以極高的濃度交織在一起,就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豐富的思維模型交流場。
還記得我們這部分一開始問的那個問題嗎: 為了抓住小趨勢,我能看到事實嗎?
現在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能,如果你掌握多元思維模型。
說到這,你才會明白為什么我特別喜歡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
“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
第四部分:我能感知“非共識”嗎?
1
多年之后,關于2018年的這場跨年演講,也許你什么都不記得,但是,我特別希望你還記得下面這句話:決定我們個體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更是那種需要我們自己去主動發現的小趨勢。
為了更精準地感知小趨勢,剛才我們自問了第一個問題:我看到事實了嗎?那么現在我們開始扎心第二問:我能感知“非共識”嗎?
聽到“非共識”這個詞,挺陌生,今年是梁寧把這個詞帶到了我面前,這是她對什么是創新的一個解釋。
很多人以為非共識就是跟世界抬杠,這是不對的。抬杠誰不會,見什么罵什么,看什么都不順眼,什么都想否定。那不叫“非共識”,那叫“反共識”,反共識搞長了,是自絕于人類。那怎么會是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