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溫酷暑,據說便利店里紛紛殺出一批雪糕刺客。就是說,這小雪糕們的定價啊,都太出其不意了,一看價格,一身冷汗,成功達到了降溫的目的。這是新一輪消費升級嗎?雪糕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呢?
關于價格,分享三點。
01
首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冰淇淋市場,2019年生意的規模是1380億,20年,生意規模是1470億;21年大概是1600億。你發現,這個生意非常穩,但是行業增速并不算快。
隔壁的咖啡,接近4000億的行業大盤,這么大的盤子,還能維持接近30%的行業增速,難怪所有的消費品公司,都想順便賣一杯咖啡。
但是冰淇淋的賽道,復合增速大概是10%,這個速度基本等于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在一個增長并不算特別快的賽道里,行業里的玩家只能相互競爭去搶對手的份額。
怎么搶?靠營銷和廣告。
這門生意,銷售費用占比在40-50%,也就是說,零售價的一半其實沒花在產品上,而是花在了競爭上。這里面兩塊,一塊是給渠道商的扣點,渠道,也就是商超便利店,才有動力去大規模鋪貨;另一塊是廣告費用,廣告是塑造品牌的投資。廣告是投資、品牌是資產,資產是能產出現金流的,有了品牌資產,它才能夠產生遠超同行的定價。
所以,雪糕刺客價格貴,你要知道它貴的原因,不在成本,而在競爭。
02
第二,貨架理論。
所有的消費品生意,都有個通用的規律,叫做得渠道者得天下。誰能把自己的產品,用最快的速度,鋪滿全世界商店的貨架,誰贏得這場比賽。
但問題是,貨架的物理空間總是有限的。而寸土寸金的便利店,冷柜的空間更是稀缺資源。同樣的空間,經銷商一定考慮的是單位貨架的價值最大化。同樣體積的雪糕,一個5元,一個50元,考慮了冷柜的空間成本,當然是后一個效率更高。
你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線下便利店,賣的好的,或者說主推的,都是中高端的雪糕。而線上電商,賣的最好的,都是10元以下的平價雪糕。為什么呢?因為電商不需要考慮物理空間的貨架單位價值。
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人們在面對電商和面對便利店,這兩個不同場景,人們的消費決策和價格敏感度是不同的。
電商這個場景,貨送到家至少一兩天,你天然是對效率是不敏感的,但是對價格極其敏感,恨不得是全網最低價才會下單。但是便利店這個場景,人們對效率極其敏感,對價格很不敏感。去便利店的消費,人們的訴求,是立即、馬上、現在就要,比如運動完,現在就得喝一瓶水,哪怕貴一點。逛街又累又熱,馬上就得吃到一支雪糕,你是不會猶豫的。這也是為什么,雪糕刺客,總是出現在線下的原因。
03
第三,才是大家常說的成本。
這個賽道的行業老大,占據16%的市場份額,它過去一年成本漲了近20%。有意思的,它的毛利率從48%掉到了40%,說明什么呢?說明連行業老大都沒能順利消化掉成本壓力。上游成本漲價,在各個行業都存在,冰淇淋也不例外。
最后,雪糕被消費市場追捧,還有一個重要的底層因素。
所有的創新和消費場景,都得有基礎設施投資在先。過去這些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一直有20%的行業增速,是這個底層基礎,驅動了看起來熱鬧的,冷飲、雪糕、水果,生鮮等賽道。
展望未來,機會屬于敢闖敢拼的創業者;也屬于耐心堅守,與中國經濟共成長的投資者。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