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中國人如何養老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已達1.5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0.8%。更有預測表明,未來20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1000萬老年人。“我國老年撫養比一路走高,已從2006年的7.7%上升至2016年的15.1%,并加速逼近國際警戒線,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將日益嚴峻。”中國人保壽險公司一位資深人士如此表示。
最近,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他說,目前中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的趨勢明顯;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參與率偏低,但穩步發展;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缺口較大。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倒逼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
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缺口的背后,也意味著巨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國家已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長期戰略任務的大背景下,其意義更是不可低估。
從黨的十八大首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加強老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批示,再到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同年4月14日,民政部、財政部、全國老齡辦、中國保監會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促進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多項重磅措施,包括支持商業保險機構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差異化養老保障,發展老年人意外傷害、長期護理養老保險,建立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加快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支持商業養老保險機構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等。這些政策不僅為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政策能量,也給我國居民的養老保障送上了大禮包。
從全社會角度看,養老保險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系統工程。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支持政策涉及個人和家庭差異化養老保障,老年人意外傷害、長期護理產品和服務創新,養老社區投資、風險控制、稅優等一系列環節,這對保險行業來說既打開了政策支持的縱深發展空間,也面臨著對養老保險創新和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新課題、新問題。
近幾年,保險機構一直努力開拓商業養老保險市場。以養老社區投資和建設為例,泰康人壽在北京、上海、廣州等8個地區投資220億元建立起來的1.3萬戶養老單元。中國人壽除了投資建設養老社區外,還出巨資加大對健康領域的投入,推動醫養結合深入發展。此外,中國平安、合眾人壽、新華保險、太平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也已進入上述領域。
不少專家認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亟待提升幾個維度:
首先,要提升產品種類創新力度。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地區差異,如何設計出科學合理,并能很好與各地社保相結合的保險條款和費率是一個新挑戰。另外,保險公司還需在一些新領域展開差異化創新。比如,在老年人疾病護理領域的創新,這將是未來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要面臨的問題。
其次,要提升商業保險專業化水平。商業保險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保險體系,如何規避風險,這對保險機構來說還是比較新的課題。目前來看,風險數據積累遠遠不夠,養老保險專業人才還比較缺乏。
最后,商業養老保險稅優問題亟待落實。“加快推進商業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盡快落實相關稅收優惠制度。”周延禮一直為此呼吁,因為稅優政策落實快慢直接影響商業養老保險經營。
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障礙,但商業養老保險作為我國養老產業的第三支柱,在政策、保險機構和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將給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原標題:商業養老保險將為居民添實惠)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 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 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