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2月13日訊:昨天盤面的最大看點,應該就是醫藥股的異動了。那么醫藥的異動,背后有什么邏輯,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上半年醫藥股的表現了,當時機構發動的趨勢行情使得整個醫藥板塊在上半年經歷狂歡,后來因為醫保控費以及帶量采購的政策調控再加上指數的高位下跌使得醫藥板塊遭遇腰斬。
先看一則消息。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征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征增值稅。雖然新聞稿中沒有提到“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的具體名單,但對于去年黑天鵝不斷的醫藥股來說,這個行業利好有“久旱逢甘露”的效果。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一波白馬的行情,主要是外資發動,從必需消費品到白酒,外資的表現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有兩個。
第一,外資本身的配置需求,在整個2018年,外資一直都是買買買的節奏,你不能說現在位置低了外資買進去有多聰明,他們一直都是這樣的,高位買的也是他,被套的也是他。
第二,如果說有投機的成分,那就是今年2季度的msci以及富時的擴容,這種調整是本月底就會公布的,但是增量資金是從5月份開始,不排除有打提前量的嫌疑。
所以,接著行業利好,從超跌反彈的角度也好,從提前布局的角度也罷,喝完酒吃點藥似乎也沒什么不妥。
但是現在的邏輯跟去年上半年完全不同,原因也是兩點:
第一,醫保控費的壓力依然在,前段時間的控費標準也是大大超出市場預期,受醫保控費影響的公司利潤壓力很大,比如醫療器械和血制品等,所以對于整個醫藥板塊不會形成趨勢性的交易機會,而收到控費影響較小的醫藥零售和OTC等因為偏重與消費屬性,所以更多的是同步指數在合理的估值區間內運行,缺乏彈性。
第二,從外資打提前量的角度分析,利好落地往往面臨著資金的兌現壓力,所以更多的會走出超跌反彈的走勢,而不是持續性的機會。
所以,以反彈的思路做低吸,問題不打,但是如果以趨勢交易的思路做配置,就有待考量了。綜上,游資活躍的當下,對于題材機會、外資機會以及超跌反彈要甄別的清,分清主流和旁支,抓主流、棄旁支,有舍才有得。
進攻看新基建和科技基建,防守看必需消費品,思路理順了,落地就簡單了。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