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論股市最新消息,以前,生活在別處,心向遠方;現在,生活在當下,娃就是遠方。
從詩和遠方到柴米油鹽,中間只隔著一個娃,朝身后望去,是中年人無處安放的焦慮和危機。褪去年少時的狂妄自大,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30歲,必須鼓起勇氣,不再僥幸取巧,面對殘酷的現實,以最大的理性采取靠譜的手段,對沖潛在的人生風險。這樣的心路歷程,大概就叫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輝煌的人生,每個人富足喜樂,塵世不再有疾苦,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都過不好這一生,缺錢看病,少錢養老,白發蒼蒼還在工作,如同日本辛苦的出租車司機。統籌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從相信奇跡,轉到相信規律,以孔子之心行入世之事,不要指望億分之一概率的好事兒降臨到自己頭上。
90后離中年危機還有5年
2019年,最早一批90后也奔三了,該認清一個殘酷現實了:不考慮奇跡,你離中年危機僅剩5年。首先,35歲,你一輩子能掙多少錢基本就確定了。其次,你這輩子的收入夠不夠花,這個時候也基本確定了。IPUMS最新人口調查顯示,從美國各年齡層次中位數薪資來看,90%的美國人的收入在30-35歲這段時間增幅最大,從3.5萬美元增長至4.4萬美元,增幅25.7%,35歲以后就穩定在了4.5-4.8萬美元。只有前1%的人,40歲還能大爆發,收入增速大幅提升,從27.5萬美元提升至40.2萬美元,增幅46.2%。
年齡不是限制收入的因素,而是人到了這樣的年齡,各種生活瑣事絆著你,讓你不知不覺停止成長,停止提升自己。這個年齡段的人,離詩酒唱和越來越遠,充滿了煙火氣。歷盡滄桑,歸來仍是少年,一直提升自己,當然是最好的狀態。遺憾的是,90%的人都被絆倒在35歲這個坎上,他們的收入停止增長。只有1%的人逃離了這個羈絆,到了40歲收入還能大爆發,成為金字塔尖的那群人。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人很難平衡平衡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很難平衡當前消費和儲蓄。俗話說,花了的錢才是自己的。但有沒有想過人生另一個悲劇,人還在,錢不在了,不能體面活到最后一刻。
數字經濟,及時消費行樂,不會體現在把紙幣花出去,有各種信用卡等著你,這在西方國家特別明顯。但是最近幾年,中國的儲蓄率下滑的厲害,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有調查顯示,工作的90后,人均負債已經超過了12萬。這就是行為金融學里面的自我控制偏差。人都經受不住當前欲望的誘惑。雖然清醒過來后悔莫及,但在沖動的時候,該花的不該花的全花了。儲蓄不夠,本金不多,又想實現財務自由,怎么辦?為了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只能激進的投資,承擔一些原本承擔不起的風險,比如高杠桿玩期貨,股票一把梭,追漲殺跌。
我們再算一筆賬。
把當前的銀行存款、股票、房子等金融資產,未來收入和養老金歸為一類,叫人生總資產,把當前的車貸、房貸、信用卡等債務,未來消費和遺產歸為一類,叫人生總負債,二者相差就是一個人這輩子的財富缺口。舉個例子,你今年35歲,有一套房子300萬,房貸還有150萬,現在年薪12萬,儲蓄率50%,每年消費6萬,以后打算把房子留給下一代,你活到80歲,錢夠花嗎?房子是留給下一輩的,無論漲跌,沒啥影響,兩邊可以抵消,你這輩子就是把這150萬房貸還了。養老金就按理想狀況,不考慮空賬,自己交多少得到多少,一萬塊收入,工作6年,大概25萬。
工資增速、消費增速跟通脹率一樣,所以未來消費的折現率大概等于通脹率,折現的時候分子分母大致可以相抵,因此,未來消費的現值就可以簡單用年份乘以當前消費,大概是270萬。關鍵是算這輩子掙的錢,折現到現在有多少。分子基本確定,現在12萬,每年按通脹速度增長。不同的職業折現率不同,公務員、大學老師等事業單位很穩定,基本不用擔心失業,各種保障到位,他們的折現率可以等于通脹率,60歲退休,這輩子收入的現值就是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