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中國的無人配送,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集中在室內配送、封閉園區配送。
3、商業模式處于探索期
如上文所說,基本要到下半年幾家公司才會進入試點狀態。
初創公司多從做機器出發,未來的可能商業模式可能有:
售賣機器;
自營服務網絡,相當于做無人版的達達;
與巨頭合作進行聯運;
從目前36氪訪談的初創公司來看,創業公司基本都未選擇第一種方式,多傾向于第二種模式。但與歐美崇尚合作的邏輯不同,國內初創公司與大公司之間往往是競合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大公司是否傾向于投資、收購、扶植甚至自己做一家公司,仍有不確定性。這是接下來這條賽道很值得關注的一個點。
另外,除了菜鳥、京東、美團外賣、四通一達等創業公司,這一領域還有一些其他的潛在合作伙伴值得關注。以室內配送為例,諸如百米站等有物業資源的公司也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合作伙伴。
新科技無風口
雖然本文打著“新風向”的標簽,但我們認為,這一領域很可能并不會成為風口。
1、這一領域并非資本驅動型,留給后來者的時間窗口并不多
一般來說,即使推進速度很快,機器人類的產品做到穩定、量產至少需要一年。這一賽道的初創公司在2016年前后基本已經入局,發展至今基本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目前國內其他配送機器人的廠商也有多年機器人行業的經驗,到最后推出很可能也要花費至少一年的時間。
此前賽格威機器人總裁蒲立曾向36氪解析,賽格威機器人目前有100多人,研發了兩年,做到了現在的水平。賽格威機器人是借助了母公司納恩博的技術、產品、供應鏈、生產線、品牌的優勢,花費在A輪融資的規模,其他機器人廠商的花費可能會高于這個資金規模;以華碩這種有硬件研發、供應鏈、量產能力的廠商為例,為了研發機器人Zenbo,組建了700人的研發團隊。
2、一旦進入試點階段,有業務場景的合作伙伴往往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
技術往往需要與業務結合,短期內有業務場景的廠商如果合作順利,可能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國內的快遞、外賣、配送公司大約在2017年年中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挑選合作伙伴,2018年上半年會進行一些測試和測算,如果數據理想,2018年年中很可能會有一些應用。率先進入商用的配送機器人公司會獲得先發優勢,加速迭代,拉開與后來者的差距。
關于行業的一些迷思
在做了上文的分析后,關于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我們仍有一些問題并未得到解答。我們也列在了文末,希望與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討論。
1、與有配送業務的場景公司率先達成合作,初創公司能獲得多大的先發優勢?
2、與有配送業務的場景公司率先達成合作,是否是初創公司成功的必備條件?
3、有配送業務的場景公司有數據、資金支持,未來是否會嘗試自營,或者在一些財務模型好的地方推廣自營,若如此,初創公司受到的影響會有多大?是否有其他的出路與機會?
4、未來當多家公司技術都成熟,是否會出現多家服務公司搶單的模式,屆時競爭的核心是否會在于配送成本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