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你可能直接在寫字樓的工位上,收到半小時前下單的外賣,而無需下樓;你可能在機場的候機大廳里,遇見各處穿行的機器人兜售飲料;你可能直接在宿舍樓下收到沉甸甸的快遞,而無需在走到學校大門口……
在當下,配送領域正在醞釀著這樣一場“機器代替人”的變革。
阿里菜鳥、京東、餓了么、美團、蘇寧、Segway Robotics、YOGO、深蘭、云跡、真機智能……快遞和外賣行業在高基數、高增長的當下,國內無人配送機器人領域,可能還會有更多公司名字出現。而在人力成本飆升的當下,機器人上崗成為配送員,已是大勢所趨。
承載著無人版順豐與無人版達達的商業愿景,無人配送機器人領域尚不被普通大眾了解的背后,角力與暗戰早已開始。
超萬億體量的物流配送市場里,是否可以再造一個無人版的順豐或者達達?
這個新興的方向,為何此時出現,什么樣的公司又能脫穎而出?
新的機遇之下,后來者能否快速超越,資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速行業發展?
在行業大變革之前,用這篇文章,幫你拆解無人配送機器人賽道。
配送行業機器替代人的新變革
2017年底深蘭、云跡、Segway Robotics等初創公司相繼展示了無人售貨機器人Demo,其實質也是室內配送機器人的一種。近期業內傳聞稱,YOGO獲得了新一輪融資,其中包括了真格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投資,做的也是室內配送的方向。真機智能的室外配送機器人也已在高檔物業試點。
在大眾并沒有關注到的地方,配送機器人正在興起。36氪從業界了解到,目前Segway Robotics有計劃于下半年在北京進行試點;YOGO與合作伙伴有望于下半年在上海、深圳試點。
事實上,有配送業務場景的大公司,也在加碼室內無人配送。2016年阿里菜鳥、京東相繼展示末端配送機器人,其中阿里小G預計最快5月會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進行小范圍商業化落地,2018年年底前將會陸續量產,京東的無人快遞車2017年6月出現在北京、西安、杭州等6所高校內,測試給學生們送快遞和外賣業務。
2017年,餓了么外賣機器人“萬小餓”試點完成了首次樓宇內外賣訂單配送;2018年3月,美團在朝陽大悅城進行配送機器人試點的視頻曝光;2018年4月,蘇寧展示了與真機智能合作的機器人“臥龍一號”,可實現電梯交互。
場景公司加碼鼓勵,技術公司積極探索,室內配送機器人被認為有可能會成為率先大規模商用的新場景。
無人配送行業興起的供需原因分析
配送機器人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起步,背后與配送行業需求快速增長、可用于配送的機器人供給逐步成熟關系密切。
配送行業需求快速增長,面臨成本高、招聘難、管理難等問題
1、配送行業市場基數大、增速快
從市場看,快遞和外賣行業在高基數(300億件/年,4000w單/天)下迎來高速增長(30%+ CGAR)。
具體來看,相關數據顯示,2016 年全球快遞業年業務量已達到700 億件,全球物流市場價值超 9 萬億美元。國內市場,快遞業務量 2016 年達到 300 億件,增長近 30 倍,從 2014 年破百億件大關開始,以每年 100 億件的速度高速增長。
外賣行業,中國現在每天的外賣訂單量達到4000萬/單。(這個數據來自估算,根據媒體報道信息,現在美團一天是1800萬單,約占43%的市場份額,以此推算中國現在每天的外賣訂單量達到4000萬/單左右)。
全球 2017 年食物配送市場在1000億美元,而包裹配送更大,有3000億美元。其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份額,也就是3-5公里的半徑內,大概市場份額在8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