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認識,即認為轉型或體制改革是國有企業的任務,至于民營企業、家族大中企業,則不需要進行體制改革。這種看法是不符合實際的。正確的觀點應當是:除少數特殊行業的企業外,國有企業都需要公司化;產權界定清楚后一律受到法律的保護;公司內部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都按照規定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公司的效率必然提高,資源配置也必然提供更高的效率。
民營企業,包括家族大中企業轉型的具體做法就是明確產權,也就是使企業產權落實到投資者個人。同時,企業公司化以后,一切按照法人治理結構的規則處理,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按規則各盡其職,也各負其責。
前文中家族大中企業面臨的富二代“背叛”家族企業的難題,也只有通過轉型、公司化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來解決。
富二代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專業是可以理解的。應該允許他們持有一定份額的股票但不擔任公司職務,或者允許他們轉讓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股權,將所得用于自己的專業、事業,一切以符合法律法規為準。這樣,富二代的愿望實現了,改為公司制后的家族企業也可以照常經營,逐步發展。
富二代只想做副手或部門經理時,也要聽取董事會和總經理的意見,因為其能否勝任企業的副手或部門經理一職,不是他本人說了算。否則即使任命了,以后仍然可能出現糾紛。
而把接班人一職先交給“大管家”,由他幫助富二代“幼主”作為過渡,再正式任命富二代“幼主”為企業第一號人物,不管如今還有多少家族企業還在用這種模式,必須認識到這種模式早已過時了。公司化以及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從根本上不同于傳統的家族大中企業管理模式,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傳統的家族大中企業管理模式是不能并存兼容的。
家族企業轉型三難的問題解決之道
民營經濟和家族大中企業轉型有三難:融資難成,人才難得,技術創新難贏。需要從政策角度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然而,企業自身并不是毫無辦法。珠三角的一些民營經濟和家族大中企業就找到了如下的解困之策:
第一,設法利用證券市場進行籌資,在適當的條件下,走上新三板上市之路。
第二,民營企業、家族大中企業“抱團”?!氨F”就是相互支持、合作分享、和解共贏。用珠江三角洲工商界人士的話來說,就是要“抱團取暖”“抱團過冬”“抱團闖國外”“抱團搞創新”等。
第三,對民營企業、家族大中企業來說,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同樣需要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機制創新,總之,要千方百計打通創新之路。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也是可以交流的。
第四,民營企業、家族大中企業最重要的轉型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走向公司化。公司化是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的必由之路。遲改不如早改,不應該抱有“拖也無妨”的想法?!巴隙桓摹薄巴隙粵Q”都是在自欺欺人。民營企和家族大中企業需切記。
民營企業和家族大中企業即便已經轉型實現公司化,市場競爭中也一定要穩中求進。穩,指的是穩扎穩打、穩步前進,不要冒大的風險,因為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一般說來底子薄,禁不起折騰。前面提到的“要走小而精,小而強的專業化道路”,是國際上中小企業的發展道路,這個經驗不能忘記。
“富不過三代”這句老話,可能反映了一些情況,但未必具有普遍性。經濟形勢是時刻變化的,經濟周期總是同技術的重大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任何一代的家族企業管理人都要有大智慧。創業不易,守成更難。這是因為,經濟在變化,經濟周期繼續或隱或現,技術在不斷進步。不能死抱著“以不變應萬變”這一過時的策略,任何一代企業管理人都要不斷根據新情況,做出新判斷,提出新理念,否則終將被市場拋棄。獲取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