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周四大盤雙雙低開,隨后兩市分化,受權重股集體回調影響,滬指盤中急速下挫,隨后有所拉升,午盤前未能翻紅。深成指早盤略微震蕩,盤中快速走高,午盤前成功翻紅。創業板指低開高走,受傳媒、互聯網等活躍板塊帶動,盤中驟漲,重新站上1700點。
今年以來,A股藍籌指數穩步攀升,中小創指數迭創新低,兩者反差令人困惑?;仡櫼幌录{斯達克指數的坎坷前路,或許就能找到中小創指數的價值前路。
打開歷史數據,我們會發現2000年美股市場和2015年A股市場有相似之處。2000年3月,美股處于巔峰之際,道指的市盈率估值是25倍PE,市凈率估值是5倍PB;納斯達克綜指的市盈率估值是152倍PE,市凈率估值是7倍PB。2000年美股指數估值分布狀況,顯然與2015年A股指數巔峰之際極其相似,2015年A股藍籌指數也是市盈率估值不高于25倍PE,但創業板指數市盈率估值逼近150倍PE。
再看當年納斯達克指數泡沫退潮過程,當時的泡沫泛濫于網絡股,但刺破泡沫的導火索卻是生物科技股,原因是2000年3月13日美英政府聯合要求生物技術公司將人類干細胞胚胎技術向公立研究機構開放,該消息引發了當年3月15日開始的納斯達克指數崩盤。投資者可能會好奇,為何幾只生物科技股搞垮了一大批網絡股,原因就是1995年誕生的網絡新技術提供的融資低門檻,年輕的小散投資者常以10倍杠桿投資同樣年輕的網絡股,創造了納斯達克市場獨特的“螞蟻啃大象”投資現象,因此,當年納斯達克綜指崩盤的根源在于高估值和杠桿踩踏。
2000年至2002年美股熊市階段,納斯達克綜指從最高的5100點跌至最低的1100點。2002年至2007年美股牛市階段,納斯達克綜指也僅反彈至2800點。隨后2009年納斯達克綜指又跌至1100點附近,直至2016年納斯達克綜指才再創歷史新高。同期,藍籌指數道指和標普指數在2007年和2017年這兩輪牛市階段,都反復創出指數歷史新高。由此可見,雖然納斯達克綜指市盈率估值仍高于道指和標普指數,但2002年至今,納斯達克市場同樣是以核心藍籌股為趨勢的價值歸核化路徑。
納斯達克市場日成交量基本集中在7只藍籌股,且這些藍籌股估值并不離譜,核心藍籌股蘋果、谷歌、微軟靜態市盈率估值在17倍PE左右,蘋果、微軟通過回購股票的現金回報模式,兩者現金回報率與道指核心藍籌股埃克森美孚的股息率不相上下。2002年之后,納斯達克綜指在核心藍籌股牽引下,其走勢與道指和標普事實上是趨同的。而小散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也多從杠桿投資者轉型為指數投資者,納斯達克市場的指數跟蹤標的也已升級為納斯達克100指數,同樣屬于藍籌指數范疇。
回顧納斯達克指數的前車之鑒,投資者對于未來A股指數發展的潛在趨勢也能略窺一二了。目前A股市場指數表現貌似兩極分化,實則是價值投資的必然體現,而指數向藍籌股歸核化更是趨勢。2002年納斯達克綜指釋放完安然和世通的利空影響后,便圍繞估值踏上了納斯達克100指數的藍籌之路,A股中小創指數涅槃之后同樣會走上價值歸核化之路,而指數化投資策略也會更受價值投資者重視。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姜韌:中小創指數的價值前路何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