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是一個十分微妙的過程,因為“一致預期”這個東西用好了的話,能夠帶來無限財富,而用不好,則會誤判大勢而踏空悔恨。
今年以來的A股市場讓普通投資者十分糾結,一方面是“大資金”積極抱團龍馬股,另一方面是“大多數”中小投資者始終不信中小創神話破滅。這兩者的爭斗中,顯然是前者贏了。
近期,隨著監管升級、行情劇震,A股市場中對“中小創”抱著美好期待的多頭越來越少,市場言論上也出現了對“中小創”一邊倒的“不看好”:
中國證券報:A股市場風格能否迎來轉換?風格將會如何演變?
南京證券研究所所長周旭:
雖然藍籌股和成長股分化格局已經持續數月,但目前看市場尚未迎來風格切換的時機。首先從市場環境來看,金融去杠桿仍在途中,緊平衡的流動性環境對估值處在高位的成長股更為不利;在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首要位置的背景下,IPO發行料將堅持常態化節奏,削弱成長股稀缺性。此外,監管層不遺余力地抑制市場炒小炒新的投機氛圍,引導價值投資傾向,題材股日趨邊緣化。
從以創業板為主的成長股自身來看,近期“創藍籌”頻現業績地雷,在監管層加強對并購重組和減持規范后,創業板外延并購的故事難以持續,市場開始質疑其內生增長能力,因此短期創業板面臨著估值、業績的戴維斯雙殺壓力,成長股的趨勢性機會仍需等待。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市場仍將圍繞業績確定性布局,但確實以白酒家電為主的龍頭藍籌在上半年逼空式上漲后,目前估值已經趨于合理,而金融、地產與國際同類公司相比估值上仍具有優勢。
因此未來市場熱點或將繼續圍繞低估的金融板塊以及業績超預期的周期品種,而靠講故事無法兌現利潤的個股將繼續遭到市場摒棄。
安信信托投資副總監魏穎捷:
結構分化的根源是A股外部環境的變化。
股災后場內場外杠桿的集中清理、去年底以來對于跨界并購、借殼標準、再融資配套融資的趨嚴都打壓了小盤股的溢價空間。
宏觀上,去產能、金融體系去杠桿、防風險權重上移,保增長壓力下降,市場風險偏好趨勢性下降,投資回報的確定性超過相對收益幅度,成為資金的首選。無論是一線白酒、白電等消費龍頭、還是今年以來保險、銀行等金融股的獨立走勢,都顯示確定性正成為存量資金關注的焦點。
在宏觀環境和監管趨勢不變的情況下,正如小盤股溢價貫穿整個2013-2015年,至少年內風格轉換很難發生。隨著消費等白馬股的估值基本到位,未來更多業績穩定的二線藍籌會成為新的熱點。
信達證券策略分析師谷永濤:
從目前的市場環境看這種風格繼續的概率較高。
從目前的中報預披露情況看,以藍籌股為主的周期性行業,盈利情況相對較好,而創業板整體業績出現下滑,反觀估值情況,創業板的市盈率仍然為主板的兩倍之多。因此,二者的盈利和估值出現背離,未來偏向藍籌股的市場風格有望延續。
盡管估值、中報業績等一系列情況不利于成長股,但上周經過股指劇震之后,表現出較強的超跌反彈意愿。從市場表現和資金情況來看,深強滬弱格局初露苗頭,由此,在上周大幅調整之后,整體市場情緒不降反升,助力滬指向上回補了缺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