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1、頻繁換帥
2011年7月,也就是貝因美上市后三個月,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因“個人健康”原因辭職,創下了中國上市公司創始人最快離職紀錄,這一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謝宏一直是貝因美的靈魂人物,謝宏一走,貝因美就沒“魂”了。
其后,公司主帥開始頻繁變動。
接任謝宏董事長之位的是常務副總朱德宇,老朱是公司的實權派,本被寄予厚望,可惜干了9個月,就撂了挑子;
2011年4月,黃小強走馬上任貝因美第三任董事長,2014年1月,黃小強又因“個人原因”辭職走人;
2014年2月,公司原總經理王振泰轉任貝因美第四任董事長。
伴隨著主帥的更替,其公司戰略也發生變化。
早在2001年,貝因美雄心勃勃,要做一家囊括0~6歲嬰童“吃、穿、用、行”的全產業鏈公司,老謝辭職之后,貝因美于2012年11月宣布出售嬰童用品相關業務,全產業鏈戰略宣告失敗。
其后雖然專注于奶粉,但也并沒有取得多大的建樹,反而因食品安全問題多次陷入危機。
2、食品安全
中國的優秀企業,往往離不開英雄人物一般的創始人,謝宏的出走對貝因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后,貝因美不僅被摘掉了高新科技企業的“帽子”,還陷入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危機。
比如2012年7月,貝因美米粉違規添加豬骨粉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2014年2月,貝因美生產的黑芝麻營養面條被檢出亞硝酸鹽超標;
同年,貝因美的主營產品——奶粉——也出了問題,因進口乳清蛋白粉檢出阪崎桿菌而上了國家質檢總局的黑名單。
這一系列的風波在無形之中損害了貝因美的品牌形象,我們知道,食品這個行業,聲譽就是生命,想當年三鹿雄霸中國奶粉市場十多年,一場“三聚氰胺事件”令其頃刻間土崩瓦解。
貝因美雖然成功避開三聚氰胺事件,并在其后迅速崛起,但后來陷入了功利主義,其“配方升級”的本質,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產品價格,增加毛利。
但這一飲鴆止渴的策略,非但不能贏得利益,反而影響了企業過去多年辛苦積攢起來的口碑。
3、渠道之殤
在謝宏時代,貝因美憑借優質的產品和強大的銷售渠道,得以在嬰幼兒食品領域脫穎而出。產品品質和銷售渠道猶如貝因美的兩條腿,兩條腿都利索,才能走得順馳。
前面我們說過貝因美在產品品質方面先后爆出一些負面消息。同時,它的銷售渠道也開始出現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在09年奶粉行業大規模的價格戰后,渠道商的議價能力上升。而在2013年后,貝因美產品全線降價,并把降價的損失壓給渠道商,這就引發了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惡化。
同時,貝因美在加盟標準上也不像以前那樣嚴謹,貝因美只關心渠道商的進貨金額,不關心其營業面積,甚至是是否還賣其他的競品。
因銷售貝因美的產品毛利偏低,部分加盟商私下還銷售其他競品,這不僅嚴重擾亂貝因美的銷售渠道,還削弱了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