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我,聊一聊關于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跨境電商的內容,聊了快一個小時,其中快到最后了,記者問我,木老師,你覺得,寺庫這種上市即破發,到現在還沒有漲到發行價,原因是什么?寺庫這種上市破發的案例,會不會影響后來的跨境電商IPO?
答案是,肯定會的,必然會影響跨境電商未來的上市,何止是上市,融資都會非常不利。
寺庫,的確是沒有開一個好頭。 但寺庫也很冤枉,大家都以為他是一個奢侈品電商,或者跨境電商B2C模式,但他們有不少線下門店,是可以作為奢侈品O2O的代表的,也可以講出好故事的。只是,門店數量不多罷了。 除了門店問題,跨境電商還有不少難題: 首先,做進口生意的,最核心問題是供應商的不穩定性,雖然這個行業大家都標榜自己有供應商資源,但能成為穩定核心供應商的,一般只是很少的比例。一方面是因為,進口商品的國家比較多,品類也差別很大,另一方面,對于國內的政策,也不穩定。 其次,物流也是大問題,進出口物流,往往讓用戶體驗做不到極致。 再次,用戶頻次也不夠高,奢侈品客單價高,但頻次太低,容易被取代。而且,奢侈品的消費者,也不喜歡電商購物,真正特別有錢人,直接出國買了,不能經常出國的,也就是白領金領,他們對奢侈品的消費又不是足夠高。 一個個都是死穴,那能怎么辦? 春節前,我跟一個朋友去另一個做奢侈品電商的公司拜訪,對方做了十幾年奢侈品貿易,老板是資深買手,對歐洲時尚市場非常熟悉,很多貨基本上看一眼就知道好賣不好賣。 但他們的問題是,零售業務只能勉強維持,大頭還是B2B,給其他家供貨,占比高達80%,整個公司,可以實現盈虧平衡,略微盈利。 他們也有運作上市的打算,但這樣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沒有故事可以講啊,純B2C已經被資本市場打入冷宮了。 再回望一下整個跨境電商領域,亞馬遜中國、天貓國際和京東全球購,基本都是巨頭的一個業務,不可能單獨上市的,網易考拉也一直沒有傳出過獨立融資的事情,小紅書的量還太小,豌豆公主口碑是不錯,但體量太小,數來數去,就數洋碼頭的融資走的最靠前了,去年完成了C輪融資,是未上市公司中,行業第一家走到C輪的,但是,洋碼頭上市的計劃,未來兩年都不會有。 這一撥跨境電商曾經非常火爆,但2016年的稅改時間徹底改變了行業狀態,雖然最后執行起來,稅改并未太大影響行業,但,資本的膽子,小了很多,對這個領域比較謹慎。 原因有幾個: 第一,供應鏈的問題,很難打造強勢穩定供應鏈,很多商品你有我有他也有,很難做到深度備貨;在貨品賬期方面,更是沒有優勢,優質供應商可能都不給你賬期,哪會跟國內零售強盜一樣,三個月賬期,沒得商量,人家給你貨就不錯了,所以啊,跨境電商拼的真是零售能力,不是類金融能力。 第二,物流配送鏈條,很難建立極致供應鏈。上頭是多個國家的商品,下頭是地大物博的中國消費者,物流整合難度可想而知,能砸出來,但需要很多錢,比京東的物流還要砸錢。 第三,利潤率低。 你說這么復雜的跨境電商,資本能感興趣嗎?哪有ICO來錢快啊? 那跨境電商們未來怎么上市呢? 我想了想,這道命題雖然難,但不至于無解。 跨境電商不是復雜嗎?但我覺得,還不夠復雜,還要更復雜一點,不要只做B2C,不要只做線上,連鎖店也可以開起來,哪怕加盟制,比如洋碼頭門店,考拉門店。 開不起門店,那就入股連鎖零售企業,入股也入不起,那就讓人家入股你行不行?這不是賣身求榮,這是合縱連橫。 賣身給連鎖不要,賣給流通巨頭行不行?比如怡亞通,朝批,你這么多年打下的供應體系,流通商應該知道你的價值,從而讓你的商品,進入流通巨頭的血液里,那是一個更廣闊的市場。 這還不夠,還要再做B2B,把這條線徹底打通,這才是走量的機會。 如果供應商關系好,再來個C2B,利用大數據反向定制一部分商品,憑什么跨境電商只能做搬運工,你有幾千萬用戶,用戶的意義在哪里?有用戶就有需求啊,就可以反向定制。反向定制的商品,那怕有一個成功的,又能反哺B2B。 甚至再往前走一步,你要是資本較為充足,入股供應商也不是壞事,這樣徹底把控供應鏈,把控這個詞不好聽,那就是徹底穩定自己的供應體系。 往上走完了,再往下走: 剛才說的都是跨境電商的渠道價值,還有一點,跨境電商要做好零售品牌的定位,比如買手服務平臺,這樣就不局限于電商范疇了。 總而言之,要圍繞渠道價值和零售價值深度掙破跨境電商的范疇,打破外界對你的狹隘定位。 所以,未來跨境電商或者奢侈品電商的趨勢,只有一個,那就是掙脫用戶的固有認知!千萬不要做搬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