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1月14日訊:股票-車市至暗時刻已過 幾個有趣機會!
新能源車未來好不好,得看兩件事:
大勢好不好
自己好不好
一、大勢好不好
先看大勢。去年汽車行業,整個行業跌了8%,大家擔心得不得了,畢竟是28年來首次負增長,是不是整個行業增長已經結束啦,是不是蛋糕只能這么大啦?大家集體擔心說太南。
(2000-2018年汽車銷量)
但這里有個極為重要的細節,很容易被忽略,我們看各行業的銷量統計,那些啤酒飲料火腿腸、汽車冰箱洗衣機,這些銷量統計的是什么?其實統計的是企業的出廠數據。但是東西出廠,并不等于賣給了消費者,賣給誰了呢?其實是賣給了經銷商。
中國這么大的地盤,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組織起面向全國14億人口的銷售,它必須依靠經銷商把東西賣出去,就像4*100米接力賽,企業只負責跑第一棒,但是后面還有人負責第二棒、第三棒。
所以要想知道我們日常真正的經濟情況如何,不能只看企業賣出了多少,還得看經銷商賣出去了多少,經銷商賣出去的貨,才真正賣到了消費者的手里。從圖上能很清楚的看出來,全國汽車經銷商的庫存系數,已經降到了最低水平。
(經銷商庫存創出新低 )
經常有人調侃說,經銷商就好比企業體外的大倉庫,當這個倉庫里東西沒了,它就得問企業大量采購了,很快就能帶動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于是整個經濟就開始轉起來了。其實整個行業最壞的時候早就過去了,去年1月份整個汽車行業下跌了近20%,但是年底交作業只跌了8%,說明后面已經趕上來了。很多大企業,下半年銷量其實都已經轉正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大勢,其實行業的至暗時刻在去年上半年,它早就過去了。未來的行業增長依然還沒走完。之所以敢下這個判斷,依據是什么?自打1886年第一輛汽車被發明出來至今,已經133年了,中國依然有2/3的家庭還沒有開上汽車,不是大家不想開,而是汽車的成本仍然太高,企業只有通過創新和技術,把購買和使用汽車的成本給降下來,價值才會創造出來,企業才能賺錢,行業才能發展。
二、自己好不好
說完大勢好不好,我們接著討論第二點:自己好不好。任何商品要想更有競爭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低價格。新能源車現在還是太貴,自己要想更好,能把成本降低就好了。
新能源車的電池成本是大頭。在過去的9年當中,動力電池的成本成功下降了90%,平均每年下降超過了15%。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投資當中復利的威力,但是在生產制造中,很少有人談到這種反向復利,當一個東西每年都是去年的85折的時候,長期來看,成本的下降是非常巨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其實補貼與否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補貼造成了之前的騙補亂象,造成了產業的過度擴張,加劇競爭,誰都拿不到足夠的份額。當你的收入不足份額太小,就沒能力投更多錢用于研發,而且制造的成本也攤不下去。如果市場能集中到少數優勢企業手里,它就能用規模效應和上面說的“反向復利”快速把成本降下來,讓大家開上更省電、更便宜的車。
這個領域里的一位優勢企業的創始人說:"日本人發明,韓國人做大,中國人做到世界第一。"其實這依靠的就是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規模效應。
最后,我們采取底線思維,也想討論一下,即使整個行業增速趨于穩增長,甚至低增長,那么還有沒有機會?
有兩個思路,刀片和市場永遠不會落幕。刀片是什么?就是那個刀架和刀片的"刀片",刀架你會丟掉,但是刀片你每天都會使用,用完買了還會用;市場是什么?市場也是不管什么情況,都得剛性存在的。
那么隨著汽車的保有量盤子不斷擴大,有什么東西是永遠需要的呢?刀片就是汽車保險,這是財產保險中最主要的一個業務,無論車市是好是壞,每年汽車保有量一定是增加的,過了新年,保險公司真開心,因為又有人續了一年的車險,雷打不動。而市場呢?更好理解,二手車交易市場,當一個市場足夠大,其它的小市場會主動被它融合,成為一個更高效率的大市場。很多聰明的投資者,從當年美國的二手車市場的公司發展中受益不少。而未來中國的二手車市場,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宏觀大勢是我們必須承擔的。然而真正的機會,魔鬼全在細節里。正所謂big money thinks small,大錢恰恰想的小。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