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制國內主機廠向新能源轉型。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之一,國產汽車雖然近些年有長足進步,但技術積累仍然稚嫩,無法與歐美日的跨國巨頭抗衡,所以2011年工信部等才陸續出臺了《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等文件。
政策的目標一明一暗,明者是干掉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舊汽車,這誰都理解,暗的則有些莫可言說了。因為政策約束的是M1類車輛(總質量超過1噸、載客8人以內),雖然有整備質量差異,總的來說還是對小排量為主的國產品牌有利,但隨著進口車企推動渦輪增壓化,很多車型的排量下探到1.8T甚至1.6T的區間,這個指標已經不那么有效。
所以將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積分并行,實際是對國內主機廠的一個保護措施,也有利于抑制過度補貼的流弊。
2、推動車企之間的合縱連橫,汰弱留強。
積分在關聯企業中合法轉讓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國內主機廠的強強聯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與外企的合作。
3、鼓勵中國版特斯拉的出現。
很多人對特斯拉用每年10萬臺的產能拼出通用和福特的市值大惑不解,其實這與環保政策的力度密切相關,我們先從美國空氣質量說起。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懷俄明州和加州分別是美國空氣質量最好和最差的地區,前者的PM2.5指數是5,加州有7座城市在全美墊底,聽起來好嚇人,但數值其實是12.5(話說你讓中國人情何以堪),這也就明白加州為什么在環保立法上特別激進了。
很難說是Elon Musk還是加州的好政策成就了特斯拉,2008年,Elon Musk一度面臨破產,但就在他靠著從Paypal賺到的第一桶金艱難支撐時,政策卻連下了三場及時雨,首先是2009年美國能源部的4.65億美元低息貸款,然后是加州每車7500美元的購車抵稅補貼,再就是美國19個州的額外福利,比如買房現金返還、使用共乘車道等等,但這還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