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團聚是回國的主要原因
回國發展原因調查顯示,“方便與家人團聚”和“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兩大主因,分別占比70.6%和63%。不可忽略的事實是,調查樣本中70%以上的海歸是獨生子女。國內經濟增長,政治穩定、飲食文化、國外經濟形勢不利、國內生活豐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過25%。另外,國內社會網絡關系、專業在國內發展前景、奉獻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別占22%、16.2%、15.8%。因國家相關優惠政策而歸國的人員僅占8.8%。
回國后北京為首選
海歸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以較大比例優勢領先其他城市,占比分別為24.7%、13.8%,深圳和廣州位居其后,分別占4.9%、4.6%。相對于2015年數據,在北京和廣州的海歸比例有所下降,分別下降2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
此外,在被調查的海歸中,92.1%的狀態是在國內就業,在國內創業的僅占7.9%。
/海歸就業狀況分析/
招聘網站/社交媒體等公開招聘渠道是海歸在國內找到第一份工作的首要渠道
從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的求職渠道來看,排首位的是通過招聘網站/社交媒體等公開招聘渠道,占比超六成,為62.6%;其次,通過家人或親戚朋友推薦的占22.5%;再次,通過獵頭、人力資源公司等中介,占7.4%,通過線下的留學人才招聘活動的占3.1%,通過國內政府宣講的僅占1.1%。另外,通過其他渠道的占3.3.%。
就業單位所處行業集中在IT/通信/電子/互聯網和金融業
在就職行業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信/電子/互聯網、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制造,占比分別為15.5%、14.6%、9.9%、9.4%、9%。接著是商業服務(咨詢/財會/法律/廣告/公關/認證/外包)、房地產/建筑業、服務業(醫療/護理/美容/保健/酒店/餐飲/旅游/度假)、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占比均在5%-9%之間。最后是能源/礦產/環保、政府/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農林牧漁占比均在5%以下。與2015年相比,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就業人數超過金融業,從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長10個百分點,反映出近幾年我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
私營/民營企業是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
海歸就業單位的類別呈現多樣化,但主要集中在私營/民營企業,占比為47.4%。其次是外商/港澳臺獨資、國有企業,分別占16.7%和15.9%。合資企業占比為10.8%,機關事業單位占比5.2%,其它性質單位占比4%。與2015年相比,海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明顯增加,增長11.3個百分點;相應地,海歸選擇外商/港澳臺肚子企業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出國內民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力逐漸增強。
銷售和技術崗位雄踞榜首,工作崗位與海外所學專業匹配度較低
海歸就業的工作崗位類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別是銷售、技術、市場/公關/廣告、運營、行政/后勤,占比依次為13.5%、12.3%、10.3%、9.4%、8.4%。其次是財務、人力資源和研發,占比分別為5.9%、5.7%和4.7%。設計、產品等崗位占比均低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