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參保人員的角度上來看,這無疑是給兩家企業增加了可觀的收入,有點被收“保護費”的意思。
而關于網友們爭議的10%管理費問題,信美相互董事長楊帆在采訪時指出,相互保在前期的系統建設、運營服務、風險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都需要不小的投入,按賠付金額收取10%的管理費,在一段時間內尚不能覆蓋成本。
言外之意,相互保若不收取管理費,那么平臺就難以得到更好的維護運營,況且信美稱現在的管理費離成本還有一定的距離。
對于大家提出的未來是否會以管理費作為盈利的方向時?楊帆表示,如果相互保為了多賺管理費而多賠,參保成員會因為分攤額度過高而流失,也會失去對相互保的信任,這將影響相互保的可持續運行,信美相互從未想過、也絕對不會做出這種“自殺式”的行為。
楊帆還強調,未來隨著參保人數和運營效率的不斷提高,相互保逐步進入穩定運營期,期待能夠略有盈余,并會通過提供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多種方式,回饋給參保成員。總而言之,都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互保”與商業保險
“相互保”作為新的保險模式誕生后,勢必會對常規的商業保險帶來一定的沖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保險的優勢會持續存在,例如:
(1)商業保險解決了風險定價問題
眾所周知,購買不同的商業險價格大相徑庭。這是因為商業險采用的是生命表,通俗來說就是通過各方面精確測算出每一種疾病或意外的發生概率,進而計算出每1塊錢保額對應的價格,由此算出繳費比例的高低及對應的保障金額,所以在商業險中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風險價格表計算出所需繳納的保費。
而在相互保中卻缺少了具體意外測算的環節,它采用的是在大環境中“一刀切”的保障模式,年齡越大保障金額就越小。當然這一模式在互助式保險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互助式保險沒法具體的判斷每一位參保人的意外風險指數。
相比較而言,無論哪類保險,可以明顯看出它們都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律去發展。
(2)商業保險避免了逆向選擇
互助險會給身體狀況差或者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人帶來“搭便車”的好處。所謂“搭便車”就是說互助險的誕生位這類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常年生病的人在這其中看到了好處,因為只要發生意外就會得到賠付,自身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當然這是互助險的一大特點。
而商業險則是以獨立法人的形式來運營保障和賠付工作,簡單來說,商業險的準則會十分專業。因為商業保險機構的評判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會做參保人的身份、風險識別,從而判斷出每位參保人的風險系數。也就是一個人的保額是與你本人的身體狀況和繳費金額形成正比,通過差異化保費做到風險再平衡,所以絕對不會出現“搭便車”問題。
(3)商業保險從組織層面進一步轉移了風險
商業保險公司除了自身留存130%以上的風險準備金隨時準備賠付外,還通過再保來實現風險的轉移。也就是說,商業險機構會把自身的經營風險轉移給再保公司或同業公司,實現風險在更高一層的社會組織間進行分攤。因此,參保人發生風險無法賠付的情況在商業險中出現的概率極低。
而在互助式保險中,參保人若同一時間段內發生的意外較多,或許會導致眾多用戶因此流失,因為國人“不想被他人占便宜”的心理或許就是互助式保險的弊端。
但總的來說,商業保險的優勢就在于大大降低了參保人的風險,當然風險比例越高,參保人繳納的費用也是更高的。
相互保當然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它的低門檻進入讓大多數人都可以參保,甚至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眾多的人參與;其次,“一人生病,眾人均攤”的理念體現了強互助的思維,給參保人身邊會有一堆人在幫助你的感覺;最后,它的30萬元保障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參保人群,例如某位患者急需動一場手術,手頭一時半會兒湊不齊這些錢,剛好30萬元就成為了“救命錢”。
兩者比較下來,并沒有誰更好或誰不好的說法,有的只是不同人群的對應需要。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相互保的參與人數突破千萬,或許互助式的“先理賠,后付費”模式在短時間內著實能俘獲人心。
不可否認的是,“相互保”此番大動作一定會對傳統保險行業產生影響,但并不代表傳統保險行業會被輕易撼動。
未來保險業
截止到目前,相互保參保人數已超過1600萬。它能夠在短期內吸引這么多人參與,恰恰說明大眾對保險保障的需求是迫切的,由此可見互助式保險行業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
相互保的應運而生,從側面彰顯了螞蟻金服的野心。不少網友認為“相互保”誕生不是其最終目的,獲得百萬級別有保險需求的高質量客戶信息及健康數據,或許才是阿里的最終目的。
實際上,不僅僅是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早已涉足保險業。
和泰人壽的第二大股東正是騰訊,它的目標瞄準的是香港保險市場;百度正準備與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太平洋保險等發起設立互聯網財險公司。京東的速度稍慢,但也正通過申請保險牌照或通過投資購買的方式進入保險業。
在這風起云涌的浪潮中,任何行業的發展湊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資本的涌入必將帶動行業的整體提升,保險行業更是如此。BATJ等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無疑讓保險行業有了更強大的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險宣傳和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加速國民對保險的認知,間接性釋放更多保險需求。
總的來看,相互保開篇之后,我們應當有理由期待未來保險行業會誕生更多保費合理,且項目本身有保障的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