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在重陽節這天,支付寶聯合信美相互上線了一款名為“相互保”的保險產品。
說是保險,但卻像極了眾籌,從單一的公司保你變成人人互保,本質便是需要人人參與。
所謂的參與條件就是達到這兩條:一是支付寶芝麻信用650分及以上的螞蟻會員、二是年齡在60周歲(不含)以下。“加入者里以后若有人不幸生了大病,大家會分攤他的花費,單個案例分攤每人不超過1毛錢......”支付寶官方微博如此解釋。
加入的門檻并不高,所以在短短兩天里,相互保的參與人數就達到了330萬,支付寶宣布“順利成團”。
保險“互助”
其實保險最初的形式就是源于互助。
據資料記載,互助誕生于17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的早期,大量的工人工作在惡劣的環境里,遇到疾病、工傷和死亡風險后得不到救助和保障,于是工人們自發組織互相救濟,從而萌發了互濟運動和互助保險。
在法國,相互保險公司在1964年就已經成立了。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截止到2016年,相互保險在全球保險市場份額占比就達到了26.8 %。
長江后浪推前浪,在我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互助險的出現不僅不讓人意外,可以說是當今時代下的重要產物,甚至給人帶來無限的猜疑:這是否會是我國當今保險的發展模式?
支付寶推出的這款相互保,在國內算是一種“新型”的互助保險模式,確實從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險的體驗和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改變——讓每個人平等獲得。
雖說讓人人平等獲得,但是在相互保條款中依舊發現了一些端倪,這些問題不得不去正視。
在相互保的賠付標準里可以看到,年齡在39周歲以下的保障金額最高為30萬元,40到59周歲的保障金額最高僅為10萬元。這樣的賠付標準雖然看起來很公平、透明,但卻恰恰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硬傷。
賠付均攤的理念其實與大同社會一樣,試圖忽略每個個體差異,做到表面上的整齊劃一。這樣一來,相當于只要有人申請大病賠付,大多數人員就要為其買單,申請的人越多,買單的錢也越多,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個體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且不可改變。
打個比方,一個28歲的壯小伙和一個58歲的中老年人誰更容易生病?誰的風險更高?他們同時加入相互保,誰更有可能獲得賠付?誰最有可能是那個接盤俠,以至于每年都在掏錢為別人買單?
按照這樣的發展或許會出現如下情況:這位28歲的小伙子在相互保里賠了兩年之后發現,現在加入相互保明顯感覺不劃算,他認為到了50歲的時候再加入會劃算一些,因為到時候是別人給他賠付,于是小伙子做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50歲再來。慢慢地更多的年輕人都做出了理性的決定,最后只剩下那些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樣下來,結果很可能讓相互保淪為中老年人互幫互助的眾籌平臺。這聽起來或許有些滑稽,但不排除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除此之外,支付寶和信美在相互保平臺中收取10%的管理費也成為了網友們爭議的熱點。最突出的就是在10%管理費是否過高的問題上。
先來算一筆賬:以單個案例30萬計算,每賠付一個案例,所有成員就要支付3萬元給平臺,人數越多,賠付越多,管理費用當然也就越多。如此算來,對于支付寶和信美來說這是穩賺不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