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最好的應對就是改革開放
中美貿易,首先目前來說,它就是貿易摩擦。確實也折射出中國在改革開放領域仍有很多功課要做。坦率講,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內部審查,更大力度的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等方面我們有很多的功課要去做,這是我們客觀要承認的。但是,我認為現在的中美關系不能夠簡單類比過去40年,也不能夠類比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關系。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恐怕我們還要有清醒的認識。從數據上看,現在美國的GDP大概是19萬億美元,占全球24%。中國現在是12萬億美元,大約占全球的GDP比重是15%,中美加起來占全球GDP的比重40%,排在第三位是日本,大約占5%多一點,只是我們的零頭。現在確實是巨頭的時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還在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在增長,美國是年均2%,最近的速度可能又高了。但是時間對我們是有利的。美國最怕的就是這樣發展下去的時間,但是我并不認為貿易等很多問題大家是雙輸的,我認為是可以實現共贏的。國際貿易問題大家一定是雙贏,只不過它帶有強烈收入分配效應。
對于我們而言,我覺得我們是要穩住,做好自己的事情。老一輩教給我們的東西不要丟了,就是韜光養晦、悶頭發大財。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天然是為強者制定的,不要試圖去挑戰它。當哪天我們強大起來以后,自然地就對你有利,但前提也要更加的開放,更加的改革,你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同,你自然而然都得到相對的名氣。我覺得是這么一個情況。所以對于中國貿易摩擦,第一個,我有兩個判斷就是具有長期性或者是嚴峻性。第二個,這是以貿易保護主義之名的遏制。第三個,我們最好的應對就是改革開放,沒有別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
中國最大的人口紅利,來自于1962到1976年
對經濟形勢的看法。2009年,當時我剛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時候,我們的團隊在國內提出了一個判斷,中國經濟可能永遠告別了高增長的時代,中國經濟要增長階段轉化,增速換擋。為什么要增速換擋?簡單來講就是人口紅利的漸行漸遠,我們必須由要素投入型的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型增長。關于中國人口、經濟,為什么高增長?用模型來講叫資本勞動技術,或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好的制度,釋放了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大家記住中國最大的人口紅利來自于1962到1976年。這一批人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比例要求。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很多特點與這批人有關。簡單來講,中國過去高增長就是這一批人年輕時干出來的。最近我們說的老齡化,其實就是這一批人年齡漸長,過去20年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就是這一批人結婚之后需要買房。
人,才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才是所有消費升級的根本趨勢。1962到1976年出生的這一批人,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很多主要特點。1962到1976年的這一批人在90年代,二三十歲,當時,人多,年輕人便宜,再加上改革,中國肯定高增長。1978年到2017年40年,中國年均增長9.5%,1978到1998年年均增長是9.8%。9.8%是實際GDP增長,如果加上物價通脹,我們實際名義GDP增長是13%~15%。意思就是,在過去的30年,你的年化收益率低于13%,你連GDP都沒跑過。所以過去的三四十年給我們創造了財富的機會是非常驚人的。當然還存在背景,其實我們過去的三四十年是一個貨幣超發的狀態,長期來說就是貨幣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