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近年來出現的五花八門網貸不但沒有讓公眾享受到網絡貸款的便捷,反而令不少人深受其害,甚至不斷引發血案。今年5月份,河南一名26歲女孩因整容深陷貸款風波,無力償還自殺身亡。今年6月,重慶郵電大學大一學生謝波因無力歸還網貸,溺水身亡。這些案件難道僅僅是受害人缺乏必要的貸款識別能力所致?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其中受害人無論是遭受高利貸盤剝,還是遭受黑社會勢力恐嚇,或是其他種種非法手段逼債,無一例外均遭遇了非法手段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回頭來看,互聯網頻頻出現的網貸信息不少帶有欺騙性,一些詐騙網貸信息更是讓資金短缺人士防不勝防。尤其是急需資金人士,難免會被花樣百出的騙局搞得昏頭轉向,不知不覺地上了騙子們的“連環套”。
若是僅僅依靠公眾提高警惕性來防范受騙,難免會掛一漏萬,即使是平時具備防范能力的人,亦可能出現“病急亂投醫”,而喪失警惕上當受騙。這樣一來,總會有人不小心鉆進形形色色的“套子”,讓守株待兔的騙子們歡天喜地,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平民百姓。
事實證明,網貸陷阱頻出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催生的社會危害是令人極端痛心的,引發的金融亂象是極為可怕的。如果任由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金融行為蔓延,金融談網色變絕非危言聳聽。
出現網貸的一時混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網貸悲劇一再重演仍然無動于衷;出現網貸的偶然違法違規并不可懼,可懼的是面對一只又一只網貸黑手依然束手無策。透過現象看本質,網貸陷阱之所以頻出,是因為違法犯罪分子使用網貸詐騙往往成本很低,甚至不排除巨額收益往往數倍于違法支出。
打蛇打七寸,治亂治源頭。當前,針對網貸亂象已出臺不少監管措施,但要從根源上打擊和避免黑色網貸出現,必須出重拳、下猛藥,下足三種真功夫。
其一,建立網絡信息發布保證金制度,斬斷伸向網貸的黑手。就現實而言,犯罪分子若要網貸詐騙成功,離不開互聯網發布信息的支持,倘若監管部門從網絡發布信息源頭強化管理,收取金額不菲的信息發布保證金,建立信息發布源投訴舉報統一平臺和24小時信息預警監測平臺,對違法違規信息發布者實行終身追責,將沒收的保證金賠償給受害人,并視信息發布的影響和危害程度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方可有效避免虛假信息發布而引發的血案。
其二,制定規范統一的全國網貸標準,斬斷網貸黑色利益。網貸引發血案的兩個顯著標志,一是網貸利息如滾雪球一樣令人無法承受,二是網貸對象自身普遍缺乏應有的償還能力。如果從國家層面制定完善的貸款對象條件、貸款期限、貸款利率、利息計算規則等,便于公眾理解和記憶的統一標準。同時,對借款時不具備貸款償還能力的借款人,應規定其借款無效,所發放的貸款無須償還(由發放貸款的平臺承擔責任);并通過各類媒體及宣傳平臺,廣泛宣傳制定的網貸統一標準,讓標準家喻戶曉,方能有效避免出現網貸害人的悲劇重演。(原標題:打擊黑色網貸尤需源頭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