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認為,每到世界經濟向上和向下運動交替的時期,邊緣、半邊緣國家就有了升遷的機會。縱觀歷史,每逢重大危機,代表進步的力量如果把握住了機遇,必然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面對危機后資本主義變化新特點,中國需要從戰略高度,未雨綢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轉變觀念,直面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出現了一些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隱性變化,不僅表現在產業、能源、貨幣、金融和技術等“硬實力”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規則、標準、評級等話語權的“軟實力”方面。只有及早準備,才能弱化資本主義新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何為西方優勢、何為中國優勢,還要了解西方軟肋以及中國自身短板。只有探求事物本質,才能確定國家長期戰略。
中國經濟“新常態”應該放在世界經濟戰略轉型這一大背景下理解。目前,個別國內業界及學者,對中國經濟下行持悲觀論調,對經濟新常態的理解具有片面性。理論界需要進行正面引導,深刻闡釋其原因。一方面要明確指出,在危機后世界矩形經濟結構失衡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運行軌道;另一方面要從創新周期理論來全面認識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一系列改革的意義和必要性,要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經濟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正是為中國下輪長周期的繁榮尋找持久的動力。
對重大理論問題,需要國家立項長期跟蹤研究。理論創新要從問題開始。比如新一輪工業革命,至少有幾個現實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的新的經濟基礎將如何影響上層建筑?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還能指導經濟實踐嗎?如何重新定義勞動生產率?在舊的生產方式下,勞動生產率越高,能源和資源消耗就越大,熵(負效應)就越高,當熵達到一定高度時,人類的危機就要到來。目前中國在加速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建設進程,在發展規劃中,有沒有考慮與未來的新能源網、物聯網及信息網對接呢?如果不對接,將來要推倒重建嗎?那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推倒重建,會不會成為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障礙呢?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將中國自身的利益及理念在世界體系中得到體現。長期以來,以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治理機制,缺乏公平性。危機后,加速了全球經濟治理的變革。全球經濟治理正經歷著由以大國格局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向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存互動為基礎的世界體系轉型。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將自身的利益及理念在未來的世界體系中得到體現。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