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旦提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是加碼新股發行,實際上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讀。
在全國金融會議上總書記:“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總理則是認為 :“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市場媒體的解讀導致股市一度出現暴跌,實際上在高層看來,提高融資比重絕對不是簡單粗暴的IPO加速進行,針對對市場的誤讀和投資者的恐慌,證監會有關官員也作出回應,從直接融資來講,它有股權、債權,在股權里面有IPO、再融資,實際上大家很簡單地把直接融資等同于IPO,這可能是一個誤解。去年我們IPO是千億量級,再融資和減持都是萬億量級。
這樣的澄清是有必要的,也是及時的,但更為關鍵的是讓市場看到證監會在行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實體經濟不是簡單的加速IPO發行。
加速IPO,副作用不用筆者多費口舌,股票漲跌指數漲跌就擺在那兒,截至6月30日,滬深兩市3281只股票中,半年時間里漲幅中位數為-11.05%,上漲的股票僅1002只,占比不到1/3;如剔除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次新股,滬深兩市3032只股票中,半年漲幅中位數為跌12.63%,上漲股票更是僅剩761只,占比僅1/4。股票跌跌不休,投資者自然損失慘重,同花順投資賬本發布《2017年上半年全體股民大數據報告》。該報告顯示,2017上半年全體股民收益率是-5.6%,平均虧損高達9337.95元。其中盈利股民占據的比例為39.5%,平均盈利金額為14134.1元,平均收益率為9%;虧損股民占據的比例為60.5%,虧損股民中平均虧損金額為24665.67元,平均收益率為-15.15%。
因此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是簡單粗暴的實施IPO大躍進擴容,畢竟一個市場短期增量資金是有限定的不是無限制能夠增加的,一個市場對IPO擴容有一個承受度問題,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就會成為市場難以承載之重,中國股市已經無法繼續承載超量發行 的新股,否則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者選擇離場,資本市場再度邊緣化并非沒有可能,在同一時間有官員就認為IPO會考慮到市場承受力,但什么樣的節奏是適合,筆者認為補鞥單方面停某些專家的一面之詞,他們的觀點有的時候是冠冕堂皇的場面話,害人不淺。
但是中國經濟嚴重依賴于間接融資,金融風險較大,融資難與貴的問題較為突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勢在必行,而資本市場對新股承接已經是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與IPO成為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正如高層指出那樣,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渠道方式多種多樣,不能完全依賴于滬深交易所市場,以美國為例,主要是依賴于場外市場和債券市場,中國也應該更多的發展新三板和地方交易所市場,建立資本市場的金字塔,滬深交易所是金字塔的塔尖,承擔更成熟業績更穩定有一定規模的頂尖公司上市,而不是來者不拒,數量要得到嚴格控制,不能再短時間內快速增加,要保持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的穩健增長,中層是發展新三板,包括基礎層和創新層,新三板采用注冊制,市場容量非常之大,發展不可限量,但是由于主板的減持制度更為便利,很多公司直接從新三板退市轉往主板,甚至有專家建議打通新三板轉板機制,這是一種發展新三板的錯誤思潮,這是對新三板發展的嚴重誤導。發展新三板不在于轉板機制而在于放寬投資限制,讓更多機構資金參與其中。底層是數量更為龐大的地方交易所市場。另外筆者建議大量發展風投基金,讓高新技術產業獲得更多的股權投資而不是依賴IPO或者銀行信貸。
實際上美國作為直接融資比重最高的市場,并不是得益于股權融資更不是三個市場的新股IPO,主要是得益于債券發行,在美國一般企業選擇融資方式是先債券后IPO,以避免自己的股權被稀釋,而在中國首先選擇IPO再債券融資,主要是資本市場存在太多太多的弊端,可以讓太多的無良資本一夜暴富并非常容易從紙面財富轉化為真金白銀財富,公司熱衷上市與實體經濟無關而是為了股權增值套現。有專家統計表明,美國2001-2012年年均發行99家IPO,年均募集資金280億美元。其中外國公司融資額約占IPO融資規模的13%。再融資規模僅為IPO的2.5倍左右。兩者合計,公開發行股票融資大概為每年千億美元規模。銀行的商業貸款始終是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2012年銀行商業貸款同比增加2,730億美元,高于公開股權融資規模,IPO融資僅占信貸的10%,與我國目前水平大致相當,那么美國是如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呢?
美國債券市場異常發達,是依靠發債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2012年各種債券發行26000余億美元,債券發行融資是IPO融資的90余倍,一個是公開發行企業債券,2012年融資近萬億美元(其中35%為外國公司融資),另一個是144A私募發行規模可觀。2012年144A私募融資超過7,000億美元,主要適用于外國公司私募債(融資金額占49%),金融機構私募債(包括美國和外國金融機構)以及小企業的高收益債。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發行通常不適用144A規則。三是非公開發行(D條例),是小企業融資的最主要渠道。保守測算,2012年適用D條例的非公開發行融資9,030億美元(其中19%為外國公司融資)。其中基金發行人(對沖基金、PE、VC及其他)融資8,127億美元,占90%;非基金企業獲得910億美元融資(10%)。公眾公司融資255億美元,占D條例融資總額的2.8%;既不是基金機構,也不是公眾公司的融資累計172.9億美元,但這類融資筆數最多,2012年近萬筆,平均每筆約200萬美元,是不折不扣的小企業融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中國即使加大馬力發行新股一年頂多也就是融資3000億元,已經鬧得市場投資者滿腹怨言,紛紛質疑竭澤而漁融資,中小盤股票也是跌跌不休,可見中國借擴大股權融資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空間也不大。但與債券市場相比簡直就是毛毛雨,與社會融資十幾萬億元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而債券發行的數量與IPO融資比例跟美國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加大各種高收益率債券的發行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乃當今之計。鬧得沸沸揚揚的粵股交僑興3.12億元債券違約事件,其債券發行就是通過地方區域交易所來完成,有點類似于美國的非公開發行(D條例)私募債。實際上私募債收益率較高,適合于實力雄厚的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垃圾債的投資價值可能比安全系數高的政府債券還要吸引人。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是簡單加碼IPO發行是某些利益中人的一種故意誤讀,證監會官員指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能簡單等同于IPO,這個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十分及時的,中國要徹底走出以IPO加速發行提高融資比重的老路,而是轉向新三板和債券融資上來,讓股市成為投資者的樂園,而不是融資者的天堂投資者的傷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