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迎來了三位重要嘉賓,包括了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陳共炎。在此期間,節目談論了不少投資者關心的熱門話題,并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其中,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在節目中表示,“將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恐怕是一個誤解。我們通過規范減持政策,收緊再融資,為IPO騰出空間。”至于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則表示,“IPO一定會考慮市場總的發展狀況,一定是一種常態化的均衡。”
實際上,在此前的金融工作會議上,期間提到“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的表述,曾經引起了市場的不安。在此期間,不少投資者擔心,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上,是否意味著IPO要加快發行,并放寬IPO的條件,由此進一步加劇股市的波動風險。
鑒于這一表述,無論是在7月26日晚的央視節目訪談,還是在此前7月21日的證監會例行發布會上,都對直接融資進行了表態。其中,在此前證監會例行發布會上,證監會表態重視發展直接融資并不意味放寬IPO的條件,而26日晚的節目,則進一步對直接融資進行闡述,試圖給投資者吃下一顆定心丸。但是,從近段時期的IPO發行節奏來看,一周一批次的IPO發行速度已經成為了新時期下的常態化發行節奏,料在重視直接融資的大環境下,IPO發行力度難有太多的改變,而IPO堰塞湖的泄洪任務依舊存在。
“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中小企業多,融資渠道少”,這是國內市場最常見的現象,同時也是束縛當下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以銀行貸款為主導的間接融資渠道成為了社會融資的關鍵渠道,而相對低廉的貸款利率、資金成本,卻給不少企業創造出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是,對于這一間接渠道而言,仍然存在不少的門檻,且更多助力于大型國企、知名上市公司的發展。至于大量的中小企業,則往往很難從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渠道中獲取低廉的貸款資金,鑒于企業的周轉以及運作,不少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渠道等更多隱蔽的借款渠道來保持企業的存活,而高昂的貸款成本、資金壓力,即使可以短暫性支持企業的發展,但企業也基本上很難長期支撐下去,這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不有利。對此,在此背景下,助力發展直接融資,并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顯得比較重要。
事實上,支持直接融資的方式并不僅有股票市場,而以企業債券、商業票據、國庫券作為主導的債券融資,同樣屬于直接融資的主要方式。然而,對于直接融資方式而言,其與間接融資相比,卻沒有了金融中介機構的參與與介入,并實現借貸雙方的直接融資,加快資金融通的過程。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雖然股票融資對直接融資的貢獻力度仍然有待提升,但隨著近年來股票市場的逐漸壯大,股票融資對直接融資的影響效果也逐漸增強。對此,在“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的大環境下,股票融資的需求也將會持續展現,而股票市場的持續擴容壓力也很難避免。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21日,今年滬深市場已經有269家IPO公司完成了上市,且今年以來的IPO數量以及籌資規模也基本上達到去年全年的水平。不過,即使是一周一批次的常態化發行速度,目前在會的總數依舊高達600余家,而年內新增報會的公司數量也顯著提升。由此一來,在IPO發行常態化的背景下,IPO堰塞湖問題并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而隨著排隊企業數量的高居不下,IPO堰塞湖泄洪任務可能會是一場持久戰。
一方面是加大股票市場的融資需求,加快股市的擴容速度;另一方面則是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的失衡發展,投資者回報預期以及投資者索賠效率等依舊發展緩慢,仍不足以達到一種均衡發展的局面。這,也恰恰體現出中國股市長期以來“重融資輕回報”的真實寫照,而這一問題的長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股市“牛短熊長”的運行格局。
“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這并不意味著要放寬IPO條件,且從近期的IPO審核力度來看,也有持續趨嚴的態勢。但,在股市擴容壓力不減的背景下,光有審核趨嚴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進一步提升股市退市率,增強投資者的索賠效率,同時也要強化上市公司的持續現金分紅能力,從本質上提升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預期,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讓投資者可以享受到股市持續發展壯大的成果,而不是由極少數受益者去獨享這一發展成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