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遭遇詐騙的“重災區”,其受到誘騙的最主要因素是輕信“高回報”。
前述養老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養老院其實是老年受害者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理財機構出了問題,養老院也會受到牽連,所以我們不會參與這些活動。”此外,他表示,“手中有點錢的老年人,不應該輕信高回報。”
前述青揚五洲違規理財一事的受騙老人向記者表示:“我現在還有錢放在一些社會融資機構里,承諾是高回報。”當記者提示,是否會在案發前取出社會理財機構的錢時,該老人表示,“那利息就那不回來了。”
記者了解到,部分投資理財機構承諾利息超過10%。長江學者、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向記者表示,我們調查了解到,其實騙子們最想騙的人是高凈值的年輕人,但是往往,老年人會受騙“成功”。
甘犁舉例說:“在2016年之前,一些非法操作的理財機構,會通過群發短信的方式,招攬客戶。他們通過非法購買的信息,得知這些人有相當的財富能力。我們調查發現,中國老百姓對這個問題逐漸理性化,但是仍有10%的人會上當。”
調查顯示,在家庭遭受損失后,高達57.0%的家庭選擇了“自認倒霉,未告知其他人”,僅有22.8%的家庭通知了治安管理機構。青揚五洲違規理財事件爆發后,幾位老年人最初的一致表態是:“不能告訴兒女。”
調查顯示,高達69.6%的家庭意識到“輕信他人,防騙意識薄弱”是遭到詐騙損失的原因。此外“詐騙迷惑性強,技巧高超”也是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