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35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臨近以及這一群體社會財富積累的逐步提升,正在令養老理財領域成為各種騙局的高發區。
日前,《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發布,其中透露:超過95.5%的調查對象目前(或計劃)通過不同方式進行養老投資、理財。 但是,超過30%以上的調查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有上當受騙的經歷,其中部分人群受騙金額較高。
長江學者、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梨經過相關課題研究,則描繪了養老理財領域更為具體的狀態。他的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國家庭因被詐騙產生的損失總額或超過3100億元,而其中老年人受騙比例比其他人群更高,為7.9%,如此計算,約為248億元。這無疑將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擺在了監管者和全社會的面前。
騙子盯上養老院
“我經常接到各種機構打來的電話,想和養老院合作。”北京大興一家開辦多年的民營養老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些電話無一例外,“都是瞄準了老人的錢。”該人士稱,“想聯系我們最多的人就是各種各樣的理財機構。”
他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理財機構拿著高利息來誘惑老人。”按照當下已經形成的一般行業慣例,在成功銷售理財產品之后,這些機構會按照事先的約定,向養老院等機構,提供一定的返傭或者回報。
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養老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真正能夠實現通過自身運營產生收益,并且實現穩定自我循環經營的養老機構并不多。因此,不少養老服務機構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為這些理財機構提供“渠道開放”,從中獲利。但是,其中不少理財產品,是非正規或違規存在的,最終往往會蘊含各種風險,甚至出現兌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