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融環境7月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實控人、董事長毛鳳麗向員工發出“兜底式增持”倡議,并承諾:凡于2017年7月24日至7月26日期間凈買入的科融環境股票,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并在職的員工,造成損失的由毛鳳麗以個人資金予以補償,若有增值收益則歸員工個人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18日午間,科融環境還披露了毛鳳麗及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管理團隊)的增持計劃。上述增持主體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2個月內擬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金額下限為1億元,增持上限為10億元。增持股份的價格上限為15元/股。
上述增持計劃拋出后,科融環境受到投資者的大力認可。一方面,目前科融環境的總市值只有55.24億元,如果以5.5億元的增持區間中位數計算的話,增持比例將達到10%左右,增持力度可以說是非常大。另一方面,如果以4月17日8.10元/股的收盤價來看,15元/股的增持上限也可以看得出增持主體對公司發展的強烈信心。
受此影響,科融環境4月18日下午開盤后便封上漲停板,報于8.91元/股。之后科融環境一路上漲,至4月27日站上9.85元/股的高位。不過,此后科融環境連續下挫,至5月12日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前已經跌至7.85元。雪上加霜的是,7月11日晚間,科融環境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7月12日復牌后繼續延續頹勢,甚至還在7月17日經歷跌停。
上一個交易日,也就是7月21日,科融環境只剩7.16元/股,連15元/股的增持上限一半都不到了。但是,雖然毛鳳麗及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管理團隊)表示,增持股份是“基于對環保行業的長期看好和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堅定信心”,可時至昨日,上述增持主體卻遲遲沒有動靜。
只是,7月19日晚間,科融環境發布了一則關于控股股東增持股份的進展公告,但增持主體卻是控股股東豐利科技,而不是前期公布增持計劃的毛鳳麗及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管理團隊),而且,增持股份數量只有2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只有0.039%,耗資也只有區區199.89萬元。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毛鳳麗向員工發出了“兜底式增持”的號召。
題外話
有人說,自己增持與“兜底式增持”的區別,一個是“兄弟們,跟我上!”,一個是“兄弟們,給我上!”。而當喊完“兄弟們,跟我上!”,自己卻遲遲不上的時候,再喊“兄弟們,給我上!”畢竟有些底氣不足,所以,只能是“兄弟們,你們先上!”了……
于是,有投資者就在科融環境的股吧里呼吁:董事長你自己多買一點自己家的股票啊……
但無論如何,在“兜底式增持”落潮一個月后,本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科融環境突然發出“兜底式增持”再次撩撥起市場的神經。7月24日午后,科融環境股價便直線拉升,還一度沖擊漲停,最終收于7.75元/股,大漲8.24%。但是,參照一個月前的“兜底式增持”潮,科融環境股價反彈的持續性仍然有待觀察。
自今年6月2日奮達科技揭開上一輪“兜底式增持”的序幕以來,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共有20余家上市公司向員工發出了“兜底式增持”的倡議。*ST德力實控人施衛東除了為員工增持進行“兜底”,甚至連公司2016年度合作業務量不低于人民幣300萬元且2017年繼續保持上述業務規模的供應商、銷售商也拉上了。
“兜底式增持”潮掀起之初,“漲停效應”非常顯著,奮達科技、凱美特氣、寶萊特、星徽精密、安居寶、智慧松德等第一批發出“兜底式增持”的上市公司紛紛收獲漲停,并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跟風。但是,隨著“兜底式增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加上深交所出手規范“兜底式增持”,“漲停效應”很快落潮,上市公司也隨之意興闌珊。
而且,“兜底式增持”的效果不佳。從上市公司陸續公布的實施情況來看,員工貢獻的增持資金最多不過數千萬元而已,長城動漫和長城影視兩家兄弟公司更是只有1名員工和2名員工分別增持了10手和28手公司股票,耗資只有數萬元。即便是拉上供應商*ST德力,最后也只有區區4名供應商響應。
為了吸引員工參與的熱情,驊威文化實控人郭祥彬在向員工發出倡議時第一次對“兜底式增持”進行了升級,其承諾,“如果員工凈買入驊威文化股票在持有期間(達到12個月)收益不足10%的,由本人予以補足”,這樣的收益率甚至比市場上絕大多數正規的理財產品的收益都高。
此后,恒力股份實控人陳建華、范紅衛夫婦通過“5%保底收益+信托計劃”的雙杠桿,對“兜底式增持”進行了再升級:保證員工自有資金按單利計算年化收益率不低于5%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員工參與其中,按照1:1的比例設立優先級份額、劣后級份額,又把資金杠桿放大了1倍,解決了員工自有資金不足的問題。
所以,在“兜底式增持”的套路已經不斷升級甚至已經被“玩爛”了的情況下,科融環境董事長此次再次發出“兜底式增持”的倡議,實際效果能有幾何呢?而且,自己遲遲不實施增持計劃,只是一再表示“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以及對公司管理團隊的信心”,員工的買入積極性又有多高呢?
另外,從最近一輪的“兜底式增持潮”可以看出,很多發出倡議的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均有股權質押在身,面對股價持續下滑帶來的平倉危機卻無力補充質押品的情況下,發出“兜底式增持”倡議的真正目的或許不在“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和公司投資價值”。同樣,目前,科融環境控股股東豐利科技已經將所持公司股份的93.45%進行了質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