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上,明確開展涉及資本市場發展戰略的若干專項工作。
數據顯示,IPO批文核發方面,今年以來,已經有252家企業拿到了批文,籌資總額為1284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從7月份以來,證監會已連續三周下發了9家企業的IPO批文。
7月24日至25日,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切實加大發行質量審核力度,保持首次公開發行的常態化。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此前表示,暫停IPO對實體經濟發展不利,從監管層IPO發行常態化、監管從嚴、強調信披的動向看,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回歸理性,與國際市場接軌。
值得關注的是,IPO回歸常態化的同時,審核更加嚴格。今年以來,已經有252家企業的首發申請獲得通過,25家企業的首發申請被否,7家企業取消審核,8家企業暫緩表決。今年以來不管是被否企業還是取消審核的企業,數量均較往年大幅增加。《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梳理后注意到,2016年共有18家企業被否,5家企業取消審核。
董登新表示,過去IPO步伐緩慢,一些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無法獲得資金,加上一些資本市場的投機行為,導致存在資源錯配現象。目前的IPO及強監管,其目的就是“打開閘門”,充分信披,讓投資者知曉哪些是優質公司、哪些成長性不強。
有關專家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IPO的排隊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新興行業的優秀代表,是資本市場的源頭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將對市場的公司結構有很大改善。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曾表示,IPO常態化,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決A股IPO堰塞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盤活市場。對于市場而言,新股發行是源頭活水,只有不斷注入活水,市場才有新鮮血液。暫停是非正常手段,過去因為IPO排隊時間長、單個企業募資規模大,不乏一些企業投機。如今的處置方式,不僅可以解決排隊問題,還提高了上市標準。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IPO回歸常態化審核更趨嚴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