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共享單車這些變化離不開運維人員,那這些人的生活狀態如何呢?
“每天負責將車多的地方稀釋,拉到車少的地方,另外就是把自行車擺放整齊。早上8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每天要干滿8小時。”某共享單車運維人員李義(化名)一邊把共享單車從電動三輪上搬下擺好,一邊和記者聊著。
“累不累?每天這樣能拉多少趟?有20趟嗎?”記者問。
“20趟?誰也拉不夠20趟。”李義稱,每天的情況不一樣,工作量還行,習慣就好了。30多的歲的李義已經干了三個多月,現在干起來已輕車熟路。
有意思的是“三個多月”這個時間節點,記者注意到,這離8月3日交通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至今的時間間隔很相近。
當時指導意見指出,共享單車企業應及時清理違規停放、存在安全隱患、不能提供服務的車輛,并根據停車點車輛飽和情況及時調度轉運車輛,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用車停車需求。
“現在沒聽說要招人了,此前密集招了一批,每人都是管一片的。”李義透露。
“待遇怎么樣呢?”記者問。
“按績效走,好的話每月能掙5000元。有保險。”李義回答。
“準備一直干下去嗎?”記者問。
“沒想好,工作不好找,先干著。”李義說。
值得注意的是,街道辦事處也加入共享單車運維大軍。在北京阜成路上,記者注意到有人騎著共享單車走走停停,看到路邊的有倒下的共享單車就去扶正擺齊。
“你是共享單車企業運維人員?”記者問。
“不是,我是街道辦事處的。”
“為什么要做這些?”記者問。
“也算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吧,維護好市容市貌。”
另外,記者注意到,公司門衛、安保人員等統統加入共享單車運維的“朋友圈”中,只要騎共享單車到某地,就有這些人指揮你該停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