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贖樓貸也被監管部門納入整治范圍。例如,彼時由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多個部門聯合制定的《廣東省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房地產中介機構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公布,根據上述方案,重點整治的對象就包括了房地產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關聯公司或第三方金融機構等為交易雙方提供贖樓貸、尾款貸以及首付貸等產品。
隨著監管的介入,從表面上來看,去年開展贖樓貸業務較多的幾家平臺如今都回避了相關產品。不過,本報記者近日調查后發現,仍有平臺疑似推介以贖樓貸為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
某與地產頗有淵源的互聯網理財平臺的客服人員在記者暗訪時表示,該平臺近期的理財產品中,期限為11個月的源自于房租貸業務,12個月的產品源自于裝修貸業務,而期限在1個月-3個月的產品源自于贖樓貸業務。
記者對比了該平臺10月份募集的兩款產品,期限分別為30天和12個月。記者發現,兩個產品屬于同一個系列(項目號碼不同),項目描述均為“借款人使用資金用于裝修或購買家具家電”。但是,12個月期限產品的借款用途為家庭裝修,還款來源為個人收入;而30天期限產品的借款用途為自用,還款來源為房屋買賣中的賣房款。雖然就項目簡介而言,30天期限理財產品中沒有明示的贖樓或墊資的表述,但是還款來源確實引人遐想。此外,該類理財產品給付投資者的收益率并不算突出,大約在6%左右,但依舊十分受投資者青睞,上述規模為13萬元的項目,在10秒內即被4位投資者認購而空;該平臺另一款類似的短期項目規模為20萬元,也在3分8秒內被“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