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舉行的巨災與經濟風險綜合防范國際研討會上,如何防范巨災風險成為熱議話題。與會人員認為,在巨災管理系統中,保險是不可缺失的一環,特別是巨災保險,應發揮更大作用。
“巨災保險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問題。”一位中資再保險公司高管說,巨災保險制度要建立一套高效服務體系,覆蓋廣大地區和諸多人口,僅靠保險行業很難實現,需要地震、氣象、水利、民政、財政部門體系的有效銜接,需要多部門加強協作。
識別系統覆蓋災害全程
經過近四年實踐,我國巨災保險已有一定發展,深圳、寧波、云南、四川、廈門等地開展了巨災保險試點,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也于去年5月推出。
國內保險公司也在嘗試利用新技術管理巨災風險。平安產險是行業中較早做到災害損失快速評估的公司。該公司副總裁、首席風險官梁小英在研討會上介紹,平安產險和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綜合運用地理、災害學以及保險,用2年時間開發了數字化風險識別系統,可以對臺風、地震、洪水等災害的風險水平進行識別。
這一系統可以在災害前、災害中和災害后發揮作用。在災害發生前,根據系統的災害預警功能,保險公司可以找到潛在受災區域,確定該地區客戶,并給這些客戶提供預警。在災害中和災害后,這一系統則可識別已經切實受到災害影響的區域,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救災物資和服務。“使用這個系統可以快速評估和計算出潛在損失。”梁小英說。
四大問題亟待解決
然而,要進一步發展巨災保險,與會業內人士表示,有四方面問題必須考慮。
首先是巨災產品的保障對象和責任。我國國土面積大,不同區域的災害風險不同,為巨災保險制度的推出增加了難度。從目前試點地區看,云南保的是地震,廣東巨災指數保險保的是臺風。
其次,為了提高巨災保險滲透率,必須解決這一準公共產品的保費資金來源問題。試點地區中,深圳、寧波是政府直接購買保障的方式,也有地方是通過政府補貼保費、居民自主購買。采用后一方式的試點地區,有數據顯示投保率為20%,對照美國數據,投保率不低。
此外,風險評估工作還需加強。定價既要能夠保證有效運行,又不能太貴,就需要做足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對災害風險、工程技術水平以及國家減災防災政策的研究等。
最后,還要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巨災保險能否有效供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特別是在極端事件下穩定運行的能力。因此,保險公司在推出巨災保險時,必須考慮風險轉移方案。從地震巨災來看,我國現在有45家財險公司組成地震共保體,在此之上有再保險、地震巨災保險專項準備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