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發達保險市場看,稅收優惠政策是促進商業壽險發展的引擎,美國1974年實施稅收優惠以來,壽險公司資產/GDP的比例從20%的水平上升至2007年的35%左右。韓國自1994年推出養老金稅收優惠,到2010年,壽險公司資產/GDP的比例從18%提高到接近35%的水平。
我堅信,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但我國壽險業卻是大發展的時期,這個發展時期至少20年,不僅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而且是一個幾十萬億,甚至上百萬億市場的體量。
應“大力發展個人年金保險”
《21世紀》:你認為在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商業保險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萬峰:在社會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中,政府、企業和個人分別承擔的比重:美國是30:53:17,而我國則是82:18。我國不僅沒有第三支柱,第二支柱比例也偏低,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但是,隨著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等因素,我國社保基金缺口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專家或課題組測算,未來20-30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達幾萬億至幾十萬億。因此,有的專家提出我國社保改革的方向是加大發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逐步降低第一支柱占比。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屬于第二支柱養老保險。
截至2016年底,全國企業年金基本參保企業7.63萬家,參加職工2324.75萬人,積累基金11074.62億元,實際運作資產10756.22億元。雖然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但只有一些大型國企、央企和少數外資企業參加了企業年金,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還沒有參加。如何能夠促使中小企業參加企業年金,解決企業參保率較低的問題,我認為,國家應該修改《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由企業自愿參加企業年金變為強制參加。在國際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如香港、加拿大、美國都是通過立法強制企業參加第二支柱養老保險的。如果能實現“強制”,將是商業壽險公司巨大的商機。
2015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通知》。今年以來各地方政府都在加快推進職業年金計劃。我預計職業年金推進起來會比企業年金更快,如果按照201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1474元計算,估計職業年金每年新增規模也在千億元左右,加上每年投資收益,到2020年有望接近萬億元。
對商業保險公司來講,參與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發展的創新著力點在于:一是提供更好的業務服務,無論是個人賬戶積累,還是年度結算,都應該清清楚楚地告訴每位參保人的個人賬戶狀況。二是發揮商業壽險公司的精算、賬戶管理等技術優勢,提供高水平的管理。三是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資金管理收益,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
《21世紀》:你認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應如何創新發展?
萬峰:我認為,我國未來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發展方向是大力發展個人年金保險。2013年底,美國的養老資產是16.85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108%,而我國養老保險資產只有2078億美元,占GDP的比重僅為2.52%。而同期,我國的儲蓄存款余額為39.95萬億人民幣,占GDP比重為76.94%;美國的儲蓄存款余額為5460萬美元,占GDP的比重為3.5%。我國還有理財產品余額23.44萬億,占GDP比重為45.14%。可見我國是“儲蓄養老”,美國是“保險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