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就在壽險市場上理財型產品大行其道、鏖戰正酣,中小型公司保費規模排名節節飆升的當口,董事長萬峰掌舵下的新華保險卻毅然選擇“壓縮躉交業務,著重發展期交尤其長期期交型業務”的戰略轉型。
2017年第一季度,新華保險保費收入372.51億元,其中,個險渠道首年期交保費91.73億元,同比增長46.8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為75.52億元,同比增長78.42%;躉交保費同比下降34.23%。銀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費29.63億元,同比增長49.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同比增長65.67%;躉交保費同比下降99.84%。
按照新華保險“兩步走”發展戰略,今年內該公司將完成轉型,調整業務結構、夯實發展基礎;在2018-2020年進入發展期,形成新的發展態勢。
新華保險逆勢轉型的背后,透著“鐵腕掌舵人”萬峰對中國壽險市場發展的理性判斷。近日,萬峰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詳細闡釋了他對未來壽險市場發展方向及壽險產品創新的頗多思考。
他認為,盡管我國壽險行業已經發展了35年,但中國壽險業的大發展時代才剛剛開啟。“新國十條”的出臺,為壽險產品創新和行業大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中國壽險業將迎接幾十萬億的市場。“未來20年,中國經濟雖然進入新常態,但中國壽險業一定是快速發展的態勢。”
“各個壽險公司不同的經營戰略,決定了不同的產品創新方向,沒有千篇一律。但總體而言,壽險公司還是要‘種自己的地,耕自己的田’,回到保險保障的本原,即回到養老、健康、醫療、壽險和意外險五大業務領域。產品創新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才能持久,同時壽險公司還要重點培育品牌產品,靠品牌取勝。”
多年來,萬峰一直堅持壽險業應“回歸保障”的理念,認為只有保障型業務才是保險行業的立業之本,才是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堅持回歸保障,保險才有不竭的生命力。而且他知行合一,敦行致遠。
我國人均有效保單僅0.09張
《21世紀》:在去年理財型產品如火如荼的環境下,新華保險卻堅持回歸保險本原,大力發展保障型業務,這是基于哪些判斷?
萬峰:我認為壽險回歸保險本原,就是要堅持體現保險保障功能。壽險能夠提供給個人的保險保障主要體現在“生、老、病、死、殘”五個方面。在“生”的方面,壽險公司發展短期儲蓄型、理財型保險,幫助客戶資金保值增值,其功能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大同小異,本質上是在與這些金融機構爭奪資金,但保險業在這方面其實沒有優勢。
舉個例子,客戶的100塊錢,在銀行按照這個本金計算利息。但保險產品則要扣除傭金和公司費用,剩下的準備金或賬戶余額才是用來計算“利息”的。雖然理財型保險產品看上去回報利率或結算利率較高,但在保險前期,準備金或賬戶價值(余額)一般低于保費(本金)。實際上以“本金”為基礎的回報率低于銀行利息。
所以,在理財屬性上,保險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競爭力并不強。而另一方面,保險業有年金產品、精算技術,我們真正有優勢的在養老保險領域。而“病、死、殘”這些領域更是保險業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