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下午,在主題是“對話新三板——深化市場改革,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論壇中,全國股轉公司呼吁市場對新三板的成長多一點對“耐心”。
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陳永民表示,新三板相關政策推出,要結合市場發育過程,當看到市場比較明確的行為模式、投資文化時,這些政策后續會陸續推出。
但上述所謂市場行為模式和投資文化具體是怎樣的?陳永民隨后對新三板在線指出,“這時,投資者更理性,更看企業經營請和未來成長性時,市場的投資資金更多的是長期資金、而非短期炒作資金。”
2015就引入更多投資者,新三板會成“韭菜市場”
在陳永民看來,現在新三板市場運營,已經出現大家期待的市場行為模式和投資文化。
據其介紹,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新三板服務創新創業、服務實體經濟起到一定成效,目前掛牌公司超過11000家,總市值超5萬億元。其次,掛牌公司的改制規模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三是,圍繞新三板市場特點,成長了一批新的市場服務機構,這些機構進行投融資對接、提供企業培訓服務,形成了新的業務模式,完善了市場運行。陳永民認為,“如果新三板的投資者只是短期炒作,根本不需要這些內容。”
此外,新三板市場和股權投資活動相伴而行,進一步激活了創業活動。陳永民透露,已經注冊的私募基金管理近10萬億元,其中用于股權投資的資金超過一半。“應該說,這其中有新三板市場發展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再次被問及新三板是否能發展成納斯達克時,陳永民指出,與納斯達克相比,新三板投資者門檻高、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嚴格、交易也沒那么活躍、沒有各種分級市場,更沒有IPO,同時做市商也只有報價功能而沒有撮合功能,這種種不同決定了新三板的發育程度還處于集中交易市場階段。
此外,他還分析稱,美國納斯達克的基礎是其有創業企業和創業資本,但中國缺少這一部分資源,中國此前所謂股權投資多是企業IPO之前臨門一腳的投融資行為。“隨著新三板市場發展,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的創業資本才逐漸出現,這也是新三板市場發揮的一大作用。”
在陳永民看來,目前市場有一些對新三板政策的急迫聲音,這一方面確實反映了市場希望新三板發展、改善市場流動性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反映市場發展仍不到位,不少投資者帶著傳統“政策市”的思維,用政策帶動市場,而不是尊重市場發育的規律;“還有一些是短期炒作的資金,帶著炒作目的進入市場,現在被套了之后,希望借助政策來解套”。
“我們希望市場自身發展,政策順勢推出。”他認為,如果2015年新三板就引入更多投資者、提高市場流動性,這肯定會助推市場炒作,新三板也會成為大家口中的“韭菜市場”。“對于政策的過度期待現象,也有部分聲音是處于投機目的。”
最后,陳再次強調,隨著市場發展,并堅持按照市場文化、投資行為模式,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也會隨著市場文化逐步形成,“新三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定位,決定必須沿著這一思路發展。市場模式確定后,下一步大家期待的措施為時不遠。”
對于新三板下一步的改革方向,陳永民重申此前全國股轉公司董事長謝庚所言,即進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場內部分層,以完善分層標準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發行、交易、投資者準入和監管等各個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監管和和風險控制能力。
“比如,下一步改革措施將會涉及交易、發行、適當性管理、市場中介機構等。”他舉例稱,在交易方面,已經對協議轉讓、做市交易等交易措施中的不恰當之處,進行了不少的公開討論;再有35人定向募集資金融資限制,也已經有公開文件討論,后續也需要落實。